返回

王健全:《觀念平台》哪ㄟ做擱流汗 嫌擱流涎


  隨著全球景氣的下滑,台灣的出口、內需也受到不小的影響,整體景氣也陷入低盪的情境,加上一連串不受歡迎的措施,讓馬總統及內閣的民意支持度也節節敗退。馬總統及陳(沖)院長為了拚經濟,同時,在2014年七合一選舉之前的空窗期,推出包括油價價格合理化、美牛開放、二代健保附加保費、十二年國教、黃金十年、中堅企業、三業四化、三中一青、傳產維新、「經濟動能提升方案」,以及一個月內所提出使民眾有感的十四項措施等琳瑯滿目政策,但人民的不滿、對政府的不信任,似乎並未止息,「做擱流汗,嫌擱流涎」,仍以致之?


  筆者總結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同理心不足,未能苦民所苦。其二,執行力不足,無法累積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其三,改革以漲價、加稅居多,缺乏「正面」政策及配套。


  在培養官員同理心方面,目前,不少官員對外界批評時,習慣用經濟數據來回應,但數據多數祇是「平均」的概念,而且在M型社會日趨明顯、民眾相對剝奪感增加的情況下,站在中高所得族群和站在低所得族群的角度看事情、看政策,均有不同的感受與解讀。不過,中低所得民眾承受景氣波動的能力較差,應是優先照顧的族群。故未來政府官員應苦民所苦,同時,在「台灣40%家庭入不敷出或零儲蓄,生活過得相當艱苦」的同理心下發言、設計政策,應可以爭取較多民意的支持。


  在貫徹執行力,累積政府信用上,政府目前推出了太多政策包括三業四化、中堅企業、三中一青、傳統產業維新等。但並未增加資源的配置(或增加有限),或重新配置資源,也未成立專責單位。同時,公務員的績效指標(KPI)、誘因機制的改變也付之闕如,因此,上令未能下達,政策無法貫徹,民眾不易有感,二、三次下來,民眾即認為是口號,缺乏對政府的信任。因此,政府推出政策,應有優先順序,如果視為優先推動的政策,應有專責單位負責,並由行政院副院長或政務委員負責跨部會協調,各部會全力配合並賦與資源、人力,以及建立績效指標、目標來貫徹,一旦政策目標落實,民眾有感,就可以累積對政府的信任,如此一來,政府中長期政策才能取得民眾的支持並開展。


  除加稅、漲價外,應有配套及正面的政策來加持:目前政府推行的改革以加稅(證所稅)、漲價(全民健保附加保費、油電價格雙漲等)為主要方式,在經濟景氣不佳之際,它們向民眾要錢,卻缺乏公營機構改善政府單位效率提升的配套,例如台電、中油內部經營績效的改革,以及健保局獎金、衛生署醫療資源浪費改革的配套,民眾自然不買帳。此外,漲價、加稅均為民眾視為「惡感」的政策,應配套若干使民眾有「立即」「好感」的政策,例如參考大陸、南韓,推動大型振興經濟方案(mega project),在方案的推動下,民眾對短期經濟、就業機會創造有期待,心靈得以撫慰下,消費信心也會提升。同時,由政府和商家合作對中低收入戶推出食物券等,結合補助和擴大消費,降低中低收入戶的生活困難。並結合綠色、節能電器及相關設備的補貼,及擴大公共支出的「振興經濟方案」活絡經濟、創造就業機會,使民眾對經濟的成長有預期、有感受。


  其次,隨著觀光客人數的增加,預計2016年前會有千萬觀光人次抵達台灣,使得台灣內需市場已逐步擴大,但目前仍以團進團出為主,未來如能擴大自由行的人數,使產業利益由大型飯店、旅行社擴散及於零售、餐飲、批發、運輸、藝品、民宿各行各業,民眾對經濟的復甦才會有感。其次,各部會應趁著觀光熱潮,推出獎勵、補助,使各部會所負責的產業也能搭上觀光列車,帶動產業的關聯效果,使觀光效益發揮到淋漓盡致。


  除此之外,鎖定指標性台商大廠回台投資,為它們量身訂做相關服務配套,並帶動其中下游衛星廠的回流。如韓國最近的韓商回流(U -turn)已有效吸引近20家工廠回流,並創造不少的工作機會,對民眾的就業信心打了強化劑,一旦台商可以大舉回流,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及促成薪水的提升,民眾自然會有感。


作者: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6/政經八百 20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