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專家傳真》推動服務業發展 重新擦亮政府招牌


  經濟部長施顏祥於日前公布服務業發展藍圖,鎖定批發零售、餐飲、電子商務等15項服務業為發展重點,並在未來8年內投入300億元發展,預計至2020年GDP服務產值增至4.75兆,年增長率達5.14%。經濟部除投入資源大力發展服務業,未來更將透過兩岸ECFA後續服務業貿易談判,爭取台灣服務業拓展兩岸及華人市場商機。此一藍圖規劃及推動策略有助於提升台灣服務業的整體競爭優勢,令人欣慰。長期以來,服務業占台灣GDP七成,就業人口也占了總就業人口的六成,卻始終得不到太大的青睞,不管在資源、人力的配置及租稅優惠的獎勵,均與其占GDP、就業的比重顯不相稱。因此,我們樂見政府提升服務業競爭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讓全民有感的企圖心。


  不過,有願景、目標、策略,也應有新資源的投入(或重新配置資源)、嶄新的思維,以及專責單位進行追蹤、管考,落實執行力,重新贏回人民的信任、擦亮政府的招牌。


  首先,在資源的配置上,目前政府絕大多數科技預算仍落在基礎研究及電子資訊業、代工研發之上,服務業創新、研發資源未來應大幅增加,如此,才可凸顯服務業的重要性。


  其次,國防研發替代性應有一定比例投入服務業及傳統產業,不能再獨厚產業多數外移的「代工」高科技產業。再者,補助及租稅優惠,應重新為服務業量身訂做,現有的補助,租稅優惠,多數為「製造業」規劃,硬要塞入「服務業」,顯然落伍。


  復次,法規鬆綁/樹立不容輕忽。服務業常需跨領域的結合,因此,跨部會的法規鬆綁,才能使服務業展現活力。筆者認為監察院應調整功能,由目前防弊轉為興利的思維,大力糾舉各主管部會缺乏法規鬆綁,致服務業產業化功能不彰,無法創造就業機會的缺失。同時,以更嚴謹的檢驗、消費者保護法規的樹立,凸顯台灣產品、服務和大陸、東南亞的差異性。


  此外,嶄新的政策工具如購併/合併,主權基金的投入,加速服務業的上市/櫃,也有其必要性。最後,筆者一再呼籲,應有更高位階的法律來保障服務業,促進服務業的發展。不過,服務業的差異性大,不易聚焦。但可考慮從「流通服務業發展條例」的催生開始。流通服務業包括了零售批發餐飲物流,占了台灣GDP的20%,就業人口20 %,應給予更多關愛眼神,它們才有能力大型化、連鎖加盟化,進而科技化、國際化。


  同時,在服務業的推動上,應借力使力,尤其是鎖定目前經濟重要驅動力的海外觀光客。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的估計,未來三年台灣的觀光客可望達到一千萬人,這些大舉湧進的觀光客提供了龐大的消費力及投資轉型必要的規模經濟。業者如能搭上此一列車,轉變體質、擴大規模、加速轉型,將有助於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及更多高薪的工作。


  另一方面,ECFA之後,台灣中型服務登陸卡位市場的風潮大起,如何使服務業登陸和人才的國際化有效結合,使台灣的大學生有機會跟隨企業國際化腳步,搭上國際化列車前往海外歷練。但這些人才海外就業一段時間後,仍須回台受訓、消費,甚至返台就職,藉由人才、資金、訓練的流動,台灣將不再是一灘死水,年輕人的就業也由國內擴及海外,國際化及相關歷練也意味著有賺取高薪的機會。


  在景氣低迷、出口動能不足之際,擴大內需及相關服務業的發展是經濟成長的重要驅動力,經濟部長所擘劃的服務業藍圖,相當振奮人心,如能抓緊執行力,增加資源的配套,那麼隧道盡頭的亮光也就愈來愈近了。


作者: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6/政經八百 201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