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大量解僱接二連三,失業率恐更高,如何起死回生?經濟要短痛或長痛 不可能不痛


  攤開各項經濟指標數據,可以說全球經濟冷颼颼,與全球經濟緊密相連的台灣經濟,更是冷到極點。不但短期的景氣指標持續低迷,經濟成長率竟下落到「保二」、甚至「保一」的悽慘境地,失業率在大量解僱接二連三出現下,恐怕還會更高,而所得工資也不要妄想會增加。大家都在問:經濟寒冬幾時休?何時會觸底反彈?


  其實,有識者早已示警,我們正重蹈一九三○年代經濟大恐慌,亦即,經濟衰退、蕭條會持續一段長時間,端視世人能否因應得宜,能否了解必須支付相當代價才能起死回生;也就是說,要了解「要短痛,還是長痛,不可能不痛」。但由大家還是要政府祭出「救經濟」政策,還是在美國聯準會帶頭下使出「印鈔救市」老招來看,恐怕苦日子沒完沒了。


  這套救市政策總括來說就是典型的凱因斯「政府創造有效需求」,自三○年代沿用至今,讓三○年代的場景一再重演,而且每下愈況,如今已近病入膏肓。這些用盡各種方法刺激需求,讓物價房價等維持高檔,使勤儉持家、節約儲蓄者被指為戕害經濟的罪人,馬總統曾說的「人人都省錢,經濟就完了」就是鮮活地反映這種觀念。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甚至是本末倒置的說法,這種還是時下流行的觀念和政策,若是不改,人類將無法免於金融風暴、經濟蕭條的一再重演,而且力道和程度將愈來愈重。


  說實在的,經濟不景氣,金融風暴的發生看似壞事,其實是一種警告,是一個重錘,要敲醒迷茫的世人檢討到底做了什麼錯事。以金融海嘯來說,是正告人們貪婪、不誠信;以大蕭條來說,是投機泡沫讓「生產或供給大量過剩」;而一般物價普遍性且大幅度地長期下跌,就是反映出的現象,此時正是平常有儲蓄者「搶便宜貨」的好時機,但因泡沫實在太大,必須有一段調整時間才能清理掉。這段期間有人會破產,沒有儲蓄者甚至面臨斷炊危機,有必要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互助救難精神,但被救助者應懷感恩並儘快改正錯誤重新奮起。這種市場調節方式,最能讓經濟快速觸底,才能在付出相當代價後否極泰來,讓經濟健康發展。


  政府的刺激消費,創造需求政策,到頭來反而是阻礙經濟健康復甦的因素。關於政府「印鈔救市」和振興經濟政策,不但是「毒癮」,而且「越用越無效」,而經濟體質越見虛弱,應趕緊改弦更張為要!


作者: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資料來源:2012-10-04/聯合報/A19版/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