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投資環境好了 人才資金都會來


  中研院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下修破二;在外有歐債危機、內有競爭力下滑的挑戰,台灣經濟發展前景,令人憂心。繼「關鍵兩年.台灣快轉」願景系列報導後,聯合報再度邀集學者專家,推出「GDP破二,急診台灣經濟危機」系列,從國內外情勢、兩岸經貿、產業升級等層面,同步診治台灣經濟。


  今年全球經濟有每下愈況的情勢。原來預估第二季經濟可望較第一季改善,但根據最新資訊顯示,全球經濟似乎仍並未觸底。


  以國際貨幣基金(IMF)七月所公布的數據為例,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進一步下修至百分之三點五,為近年來最低的水準。而且IMF也警告,如果歐債問題未來仍未改善,導致全球金融市場持續動盪,除了使歐洲經濟衰退幅度擴大外,也將會衝擊全球經濟,經濟成長率將可能持續下修,未來前景並不樂觀。


  在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衝擊下,台灣經濟表現也欠佳。所有的數據均顯示,台灣經濟可能會出現停滯,甚至衰退。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不但保三困難重重,甚至保二亦充滿挑戰,這對台灣而言,是一嚴重警訊。因為過去台灣自豪經濟表現為四小龍之首,不但早已由龍頭退居龍尾;而且目前成長率竟然低於世界之平均,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出口熄火,是台灣經濟低迷的重要原因。今年上半年,台灣出口衰退約百分之五,除了東協市場小幅成長外,其他主要出口地區如中國大陸、美國與歐洲,均呈現全面的衰退。另外,由於國內需求不足,企業產能過剩,再加上對於未來前景的悲觀,民間投資也估計會衰退約百分之十,台灣經濟已面臨嚴酷的挑戰。


  未來提振台灣經濟,除了短時間拿出讓民眾「有感的措施」外,政府更應以宏觀角度,勾勒台灣永續成長之經濟發展藍圖。


  台灣國內市場有限,出口仍將是台灣經濟成長的動能。但台灣未來出口,不再是主要依賴台灣勞工血汗的努力,必須由「加工出口」轉變為「加值行銷」,未來出口將是台灣人才腦力的結晶及創意構想的成果,並搭配文化的元素及服務的內涵。這些足以彰顯台灣的服務與商品,代表台灣的品牌,台灣才能擺脫淺碟式的經濟,並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


  所以未來如何鼓勵創新研發,追求產品價值的提升,為台灣經濟轉型必須經歷的蛻變。政府未來除了推動各項政策外,更應積極營造優質投資環境,積極招商引資,將資金人才導入產業轉型的範疇。


  對於台灣經濟發展有重大貢獻的李國鼎先生,曾被問道如何振興台灣經濟,他只簡單地說「改善投資環境,投資環境好了,人才及資金都會進來,經濟自然會好。」這句話看似簡單,但卻執行不易。台灣在過去經濟表現平平,除了投資不振外,人才大量流失也是重要的關鍵,政府必須正視此一問題。


  另外,政府在投資環境的其他構面上,例如基礎建設的強化,法令制度的鬆綁與透明化,以及行政效率方面,仍應持續加強,才能吸納足夠的資金與人才。


  除了對內營造優質的投資環境外,對外則應為企業爭取最大的出口空間,政府必須全力建構自由貿易協定(FTA),清除台灣出口障礙。近年來,全球FTA的數目大幅成長,已對台灣產生了沉重的壓力;而且未來FTA已由雙邊走向多邊,涵蓋範圍更廣,開放時程加速,對台灣的影響也會更大。政府多次宣示與主要貿易夥伴簽署FTA,並要在八年內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但台灣也必須致力進行市場的開放、結構的調整,以及制度的革新,才有可能水到渠成。


作者:劉大年/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資料來源:2012-07-24/聯合報/A4版/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