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李淳:財經放大鏡 美牛混戰該落幕了


  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在本月初,終於透過表決通過「萊克多巴胺」的殘留標準。美牛這齣囊括藍綠抗爭、台美關係、立法與行政、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等各種張力元素的大戲,看來應可順利落幕,但未來仍考驗朝野及社會的智慧。


不可只用感覺而禁止


  在現代科技下,食品及飼料基因改造及添加物愈來愈多,美牛案的主角「萊克多巴胺」,正是為了增加牛、豬、火雞的瘦肉,而加在飼料中的添加物。


  各國對此,也都訂有添加物最高殘留值,超過標準者便不得販賣。由於殘留值標準的高低,成為可否銷售的絕對門檻,比關稅障礙效果更強,因此,WTO貿易規則要求,殘留值標準的高低,原則應按照國際標準;若沒有國際標準或不足者,也需要有「不安全」界線證據,不可只因「感覺不對」而禁止。


  過去台灣沒有制訂萊克多巴胺的殘留值,但美國認為無標準不等於零檢出,因此要求我國按照WTO規則,以科學評估制訂標準。如今CAC針對牛、豬已訂出國際標準,爭議可以暫時休兵。但即使開放,仍有權要求明確標示,把選擇權交給消費者。


回歸WTO規則基本面


  不過,CAC國際標準實際上包含牛與豬肉,事實上,美牛爭議背後的爭議,也在於是否會發生「牛肉闖關,豬肉在後」的情形。按照WTO規定,未來「牛豬分離」政策並非不行,但須盡快進行科學性風險評估,來驗證因我國食用豬肉的習慣不同(特別是食用內臟的習慣),而需要採行比CAC更嚴格的標準。


  回到台美關係,美牛案除商機外,更是美方檢驗我國是否有遵守國際經貿規範,落實自由化決心的試金石,過去美歐各國都認為台灣政治決心很強,但落實力不足。


  所以與其說美牛案是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et,TIFA),甚至未來「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的墊腳石,不如說是考驗我們落實能力的期中考。


  這次考試及格,其實還有其他考題,但不及格,就不用妄想後續進展。為擴大我國經貿空間,降低向中國傾斜的風險,就須回歸健康、WTO規則等基本面,揚棄保護主義及政治對抗,才是不二法門。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副執行長/李淳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