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孟俊:正視溫和通膨的經濟效益

  近來油電價格調整與物價上漲的現象,已成為媒體與社會關注的重點,並成為輿論的焦點。政府相關單位也成立專案小組,賦予平抑物價的任務。

 

  長期以來,我國對物價的管控相對於其他國家更為嚴謹,據IMF世界經濟展望(WEO)統計,近15年來(1997至2011年)我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平均年增率僅為0.99%,較新加坡1.648%、韓國3.3 9%來得低。雖然物價膨脹影響多數民眾的生活水平與可支配收入,但我國長期的低通膨現象與物價水準相對較低,所存在的隱憂更不容忽視。

 

  一般而言,「溫和通膨(moderate inflation)」對經濟體的運作,形成類似潤滑油的調節功能,對經濟發展有其正面意義。

 

  所謂溫和通膨是指在不扭曲相對價格,或造成所得重分配的物價上漲現象。根據相關研究,國際間可接受的溫和通膨水準大致介於3%~5%左右。物價水準若能保持長期穩定、緩和的速度上漲,且具有可預測性,對於廠商經營層面而言,具有正面意義。

 

  首先,現實經濟運作過程中,存在各種因素以至於廠商通常不輕易調整商品價格,而有著價格僵固性。若能透過適當的通膨調節,可使廠商回復到合理的利潤區間,有助於廠商的長期經營更為穩定。其次,因物價的緩步上升,企業預期未來將享有較高的獲益,有助於提升投資誘因,進而帶動經濟成長與就業。進一步而言,溫和通膨須伴隨著民眾收入穩定成長,對整體國家財政改善也有優勢,並不致對整體社會造成太大恐慌。

 

  相反地,廠商預期未來難有獲利空間,將延緩投資規劃、裁減員工或遇缺不補等壓低生產成本的連鎖反應。如此將造成嚴重的惡性循環,對整體經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此外,對應現在的物價膨脹的管理作法,建議毋須一味的「打壓」,而壓抑經濟的活力。

 

  事實上政府仍有其他選擇空間。原則上,強化市場資訊透明,完善價格機制功能,促進市場競爭,降低社會交易成本,藉以消弭超額或不當利潤。策略上,可廣泛運用資訊科技,提高市場商品的多元選擇,亦有助於平抑不當漲價的效果。尤其,對於中下階層的民眾的協助亦是政策的重點之一。例如地方政府的社福單位,可廣泛運用資訊科技,在適當的據點協助民眾進行團購。因為這些民眾通常是資訊科技下的弱勢團體,也通常難以接取市場資訊,取得較為廉價且多元的商品服務。

 

作者:劉孟俊/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專4/節能抗漲專刊4版企業節能篇 201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