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中書 / 王素彎:《學者觀點》對物價的感受官民何以落差大?


  汽油與電力在國內屬於寡占或獨占產業,且其產業關聯效果均高於全體產業的平均值,不僅具有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作用,也是配合其他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產業,為推動經濟發展必要的關鍵性產業。


  有鑑於此,政府要求油電價應配合政府政策,因此自2006年起,政府實施「機動調降汽油柴油關稅減半徵收」、凍漲油價,以緩和國際油價上漲對國內物價的衝擊。馬政府上台後,仍持續實施「油品貨物稅機動減半徵收」、「進口大宗物資減徵營業稅」、機動減半徵收關稅、凍漲油價,以減輕民眾負擔,並穩定物價。


  同時,為了避免民眾負擔過重,產業競爭力弱化,電價也持續維持低價,不但市場機能無法發揮,節能減碳也流於口號。


  長期的油電緩漲,使得中油、台電虧損日益擴大,政府為防止財務收支的惡化,並避免國內產業因國內油電價格不合理,扭曲資源的有效配置,因而決定回歸市場機制,以適度反映成本。


  孰料,此決定一出,引發各行各業的預期心理,不斷醞釀漲價,媒體也大篇幅報導物價上漲的消息,聲稱與國際大宗物資的走勢背道而馳。


  但它們卻未考慮到長期以來的低價,其實是政府人為抑制的結果。因此,未來在壓抑油電價時,應審慎思考,否則人心健忘,價格下跌容易上漲難。


  油電價格上漲經由產業關聯效果影響產業界,對一般民眾的影響則多數反映在每天日常生活所接觸的食、住、育與行等方面,因此,民眾對油電價格上漲的反彈是可以理解的,但主政者看消費者物價上漲率明明不高,問題出在哪裡?


  在主計總處的物價調查中,食物類調查項目雖然達180項,占整體調查項目的26.96%,燃氣費調查2項,占1.05%,油料費調查5項,占3.61%,以今(2012)年5月份資料來看,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1.74%,但食物類消費者物價指數卻上漲3.75%,燃氣費、油料費則分別上漲8.05%與5.08%,所以消費者切身的感受,物價上漲自然超過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上漲率。


  另一方面,從所得層級別的消費者物價指數觀之,也可看出最高所得階層與最低所得階層的消費結構明顯不同,低所得階層家庭的食物類與居住類項目各占3成以上,中間所得階層與高所得階層家庭前兩類消費的權重則不及低所得階層家庭,但對教養娛樂類消費項目遠多於低所得階層家庭,所以只看整體物價變化會與民眾對物價上漲的感受產生落差。


  平心而論,我國與一般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消費者物價上漲率,自1997年起多低於2%,僅在2005年與2008年曾達2.31%與3.53%。以2011年月迄今年5月的資料來看,其中也只有在去年底與今年初因為農曆春節的關係,消費者物價上漲率分別為2.02%與2.36%,其餘月份都在2%以下。


  相較同期的歐美與其他亞洲國家,美國、加拿大、德國、馬來西亞多在2%至3%,英國、泰國、韓國則約3%至4%,新加坡甚至高達4%至5%,可見我國的物價實在相對平穩。


  何況適度的物價上漲,對於經濟成長有正面效益。反之,日本長期處於通貨緊縮的局面,也導致十多年的經濟衰退,正是活生生的反面教訓。


  綜言之,油電價格的影響層面廣大,造成消費者物價上漲無可避免,但政府不能僅僅觀察整體消費者物價的漲幅,否則將落入無法苦民所苦的口實。建議主管機關應同時觀察分類物價,並時時關注對中低所得家庭或低所得族群的衝擊,必要時採取適當的補助,以避免他們在油電價格調整過程中,陷入更深的生活困境。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吳中書、王素彎 副所長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2012.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