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梁啟源:《名家觀點》能源價合理化 帶動產業轉型


  國內油價自今年第二季開始調漲,對國內總體經濟不會是全年的影響,這次油價平均漲幅約10.7%,中華經濟研究院預估,今年國內經濟成長減少0.22個百分點,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約0.37個百分點。


  油價調漲影響能源密集產業,諸如鋼鐵、基本金屬、玻璃陶瓷、石化與化學材料、紡織、造紙業,這些耗能產業中有些附加價值、利潤率高,因此油價上漲衝擊不大,尚能承受;反而紡織、家具業因利潤率不高,能源占總成本比重高,影響較大。


  油價調漲後,政府於配套措施中對大眾運輸進行補貼,主因大眾運輸工具較省能源,有助節能減碳,其次是搭乘大眾運輸多為中低收入家庭。從汽油92、95、98無鉛調幅不同,也可看出照顧全國機車族的考量。


  能源價格的合理化,固然使部分企業或家庭增加支出,在薪資不調整或調幅有限的當下,民眾當然產生負擔感,但若繼續補貼不調整,除了作法不正確,也已經走不通。中油不只是獲利較低,已經是補貼消費者到快破產,此路不通,必須回歸正軌。我認為,浮動油價機制仍是較好的選擇,國內油價一次補足過去吸收的六成,未來四成是在將來降價時減半回收。


  市場機制很重要。現在之所以變得這麼複雜,不論減半緩漲甚至凍漲,主要是考量民生、物價、產業競爭力,還得考慮到國民所得沒增加,所以不能調整。這麼多樣性的政策目標,單靠油價,如何負擔得起政策功能?除非石油公司或電力公司口袋很深可以補貼,但這是不可能的。


  所得分配、稅制改革、產業結構等多種政策目標,最好的機制是用多種政策工具。例如國民所得沒提高,經濟成長要推動,要推動經濟成長需要推動多種政策工具,不能單由油價、電價負擔所有問題。


  政策目標與工具應該單純化,能源價格應反映合理成本。國內石油百分百進口,占中油成本比重達八成,若國民所得沒提高就不漲,勢必要有人補貼,結果做了就是賠到要倒閉,代表一開始就不能這樣做。


  能源價格單純化,外部性如土汙、空汙、溫室氣體等,就應用其他政策工具來做,例如溫室氣體課徵能源稅或碳稅,如此一來才能將糾纏在一起的問題爭議給拿掉,而不是讓價格公式彈性調整,這樣都是錯誤的。


  能源價格的提升,可以提高節能誘因,若能有效節能,就能將能源價格提升的成本效應抵消。據研究,假設油價調漲1%,可望減少石油需求0.46%,若調漲10%,可減少4.6%的需求。換句話說,若有效節能4.6%,油價上漲影響只有5.4%。因此,產業界、民眾應設法節能,就能抵消價格調漲的衝擊。


  政府應該做的不只是提高油價,未來也要提高電價,推動全國節能減碳,除了建立機制讓價格合理化,外部成本也要反映,不要讓企業賺錢,卻把汙染留在國內。例如課徵能源稅,可用來補貼中低收入戶,或節能績效好的產業,甚至租稅改革、降低個人所得稅乃至研發。


  此外,產業結構的轉型和改善必須進行。能源價格提高後,以鋼鐵業為例,電爐煉鋼可能划不來,轉而生產合成鋼,提高附加價值;石化業也一樣,PVC、PPP等轉向特用化學品。只要現階段的產品有利可圖,產業就不一定會轉型。


  除了價格提高,能源效率應管制,能源管理法已修正通過規定最低能源效率,市場產品應該符合規定,否則不能販售。能源效率標準的涵蓋面應該擴大,除了現行的冰箱和冷氣機,所有電器、鍋爐、馬達都應納入,老舊管線都應汰舊換新。


  值此能源價格居高不下,甚至可能往上走的此刻,唯有能源效率提升,調整產業競爭力才能更好。


作者:本文由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口述,記者葉小慧整理

資料來源:2012/04/04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