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2012選後台灣新局系列完》台灣經濟想脫胎換骨 思維一定要變


  此次選舉結果,顯示經濟問題仍然是關鍵的因素;不過,未來的思維必須做一些改變,才能真正使台灣經濟脫胎換骨。


  馬總統第一任時,遭遇到美國次級房貸所衍生的金融危機,世界經濟陷入不景氣,但台灣經濟仍維持一定的成長。但是,全球經濟情勢仍相當嚴峻,主要的挑戰來自歐債問題。今年上半年歐債將進入債務到期高峰,歐盟中的義大利、希臘及西班牙將面臨還債壓力。


  台灣金融體系雖然持有歐債金額不高,直接影響有限;但是在這些負債國償債能力不足,金援又無法到位下,必然會造成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特別是在歐債陰影下,台灣對歐盟出口已明顯下滑,對其他市場出口也受到波及,如何維持出口成長動能,政府必須積極因應。


  其次,社會對於所得分配的改善與貧富差距的縮小,有很高的期待。所以未來不能只追求國內生產毛額(GDP)「經濟成長」的模式,而應強調「包容性成長」,重視成果分配,強調成長共享,及關懷弱勢與就業創造。


  政府也應將「國民幸福指數」的概念,納入包容性成長的範疇。施政應以增進國民幸福為目標,並將關心擴及社會、文化及其他層面;追求實現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公平和永續的經濟發展、傳統文化的保留與優良的治理制度。如何讓人民幸福與經濟同步成長,並使人民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均得到照顧,是台灣走向和諧社會,並邁向幸福國家必須正視的課題。


  在對外經貿關係方面,馬總統已楬櫫,未來十年將加入泛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以切入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網絡。TPP是一個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協定(FTA),台灣在貿易自由化程度方面仍有不足,要有大幅開放市場及進行制度改革的決心。特別是政府倡導要以「自由經濟示範區」做為台灣全面自由化的櫥窗,加入TPP的試點。但目前規劃仍聚焦在製造業,侷限在提高效率改善投資環境的層次;未來除了將服務業國際化納入外,更應以大格局的視野推動自由化,台灣才有可能在FTA上開花結果。


  在兩岸經貿關係方面,台灣過去主要是將中國大陸視為加工基地的世界工廠,而較疏於經營中國大陸內需市場;在中國大陸經濟實力提升及國民所得提高下,世界工廠的功能已在萎縮,世界市場的角色逐漸凸顯。現今中國大陸經濟正在進行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轉軌,由出口擴張改為內需推動的發展模式;所以台灣也應嘗試由代工生產轉向品牌行銷,積極擴展中國大陸的內需市場,並利用ECFA作為前進中國大陸市場的催化劑。


作者:劉大年/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資料來源:2012-01-20/聯合報/A8版/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