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蔡清彥、蘇顯揚:《名家觀點》台日中 新黃金三角成形


  日本經濟類暢銷雜誌「東洋經濟週刊」10月1日以「經由台灣,進攻中國」為封面主題,表明「在超高日圓逼近下,進入中國大陸的捷徑就是經過台灣」,將近50頁的篇幅、近三分之一的版面,刊載台日合作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好處,也提到最近幾年亞東關係協會科技交流委員會多次組團赴日,舉辦台日企業合作系列研討會及企業交流會,以宣揚台日企業合作的優勢與契機。


  這些透過媒體力量的傳播,將在全世界廣大讀者面前,更加凸顯台日間「特別夥伴關係」的實質內涵。


  20多年前,台灣旅日經濟學者凃照彥教授提出「美-日-NIEs(新興工業經濟體)」三角(Triangle)成長論,指出在擔任市場開放和基礎研究主軸地位的美國市場,以及居於邊緣地位的NIEs之間,日本居於中間扮演非常重要的技術移轉的角色。不過,隨著美國經濟力量的衰退,加上中國大陸等新興國家的崛起,甚至是NIEs國家本身經濟條件的改變,這種三角成長關係也逐漸改變。


  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後,由原先的「世界工廠」逐漸轉變為「世界市場」,也成為台灣、日本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套用上述的三角關係成長論,中國大陸取代美國,成為台、日最重要的出口市場,而日本的地位則並沒有改變,仍舊擔任提供設備與技術及材料的角色。只不過,中國大陸市場與美國市場不同,價格競爭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兩岸間因已簽署兩岸經濟協議(ECFA)、關稅將逐年降至零關稅,台灣已具備最佳條件,成為日本企業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的最佳合作夥伴。


  日本企業透過台灣投資中國大陸不是只有關稅因素的利點而已。日本企業擁有尖端技術或是原料專利權,加上台灣企業靈活的經營能力,以及日本企業長期布局台灣所累積的信賴關係,這些均是台日企業合作對第三地投資成功的保證。以中國大陸市場來說,台灣企業在中國大陸市場布局許久,加上同文同種的關係,不論在語言、文化、零組件或原物料採購、市場需求敏感度、人事管理或是經營當地化等,均比其他國家企業具有相對的優勢。


  最近,日本三菱日聯投資公司與工研院創新公司合資成立台日投資基金,積極媒合台日企業合作與併購的機會,也將是台日中新黃金三角關係形成與茁壯重要的里程碑。


  近幾年來,日本中小企業面臨高齡少子化的衝擊,逐漸採取主動赴中國大陸發展的趨勢。台灣企業長期深耕中國大陸市場,加上兩岸於去年簽署ECFA,日本企業若能「經由台灣,進攻中國」,將可享受兩岸產業合作與市場整合的巨大利益。


  亞東關係協會科技交流委員會於2003年成立,以推動台日間企業的技術交流與產業合作為任務,自首任主任委員、現任副總統蕭萬長開始,即以日本地區性中小企業作為重要的交流對象。


  為宣揚台日中小企業合作對第三地投資的優勢,於2009年起分別在台北、東京、大阪、福岡等地召開兩岸新局與台日企業合作系列研討會,獲得廣大迴響,包括福井縣、福岡縣等各地政府與經濟團體相繼組團來台探尋合作的機會,相關成果可望陸續顯現。


  日本在3月時發生311地震,國際合作的重要性進一步被凸顯出來。台日間經過長久的努力,終於在今年簽署「投資自由化、促進及保護協議」,雙方在經濟、投資、貿易等方面的合作關係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台灣各界過去努力的成果可望進入開花結果的時期,透過台日中新三角關係成長模式,可以創造未來三地共榮互利的契機。


(作者蔡清彥是亞東關係協會科技交流委員會主任委員與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蘇顯揚是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日本中心主任)

資料來源:2011-10-20/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