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觀念平台》ECFA的意涵與深遠影響


  最近,解讀工商時報社論「馬政府應把ECFA的故事說得精彩」(2 011.12.3.A2版),有感而發,筆者也試著表達對ECFA的若干看法。依筆者的觀點,ECFA的關鍵詞有三,第一,和平紅利;第二,經濟合作;第三,國際接軌。


  首先,ECFA代表著和平,透過三通、直航、ECFA的協議,兩岸之間不再是過去亞洲和平的未爆彈。它的意涵包括:其一,台灣不必把政府支出擺太多比例在國防軍備上,有能力作更多科技、經建支出。筆者在幾個月前曾接待過以色列代表團,團員告知以色列有40-50%的政府支出用於軍備,台灣則不到20%,代表政府有更寬裕的經費從事經濟的投資。其二,ECFA代表兩岸政經和諧,使歐、美、日投資人表達在台灣投資的信心與興趣,尤其在攜手合作進軍大陸市場上。


  在經濟合作上,兩岸的產業搭橋、城市試點工作已積極展開。透過搭橋工作的媒合,使台灣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有和大陸國企、央企合作平台帶來不少的商機。在試點上,台灣在LED、無線通訊上如能在大陸某一城市試點成功,即可將此模式複製至大陸其他城市或台灣,帶動系統整合及產業的發展。


  擴大陸資來台本可為台灣經濟帶來活水,大陸廠商來台目的在於取得技術、市場,但在政府的政策保守下,開放項目有限,配套不足,故效益不如預期。陸客觀光也是兩岸經濟合作的重要產物,但過去以團進團出為主,效益集中於旅行社、飯店及少數藝品店,效果並未擴大。自由行雖然已開放,但每天500人,且祇限於上海、北京、廈門三個城市,效益不高。未來擴大人數上限,擴大城市的數目,將可擴散及於批發、餐飲、零售、運輸,而這些產業正是一般庶民工作的主力,自然會使民眾對經濟的復甦有感。


  第三個關鍵詞是國際接軌。過去幾年來,台灣相對封閉於國際社會之外,所以不管在基礎建設、吸引外資、民眾心態上均和國際脫軌。以基礎建設為例,台灣的松山、桃園機場,硬體均不如韓國仁川機場、上海浦東、新加坡樟宜、香港赤(ㄌㄚˋ)角機場。在吸引外資上,台灣內需市場狹小而缺乏和大陸聯繫,自然不易吸引外資的青睞。在心態上,台灣過去開放市場使台灣順利轉型,也使經濟更上一層樓,但近年來,台灣競爭力減弱,也缺乏自信,不但農業、傳統產業,乃至中小企業均害怕開放的衝擊。反之,韓國利用FTA的調整,吸引外資,技術合作,法規與國際接軌,競爭力大幅提升,國家形象脫胎換骨,經濟上也有傲人的表現,值得借鏡。


  當然,不少人批評,ECFA的出口、吸引外資效益並未展現,原因何在呢?第一,ECFA的早收清單出口係分階段調降,目前關稅祇降了1 /3,所以效果並未完全展現。第二,投資有時間落差。投資必須有前置作業,包括考察、堪地及瞭解地主國優惠措施、環境影響評估,中央/地方措施的配合等須有作業時間。加上政府對陸資來台仍有多重限制,故效益不易展現。第三,全球金融風暴肆虐,企業受到重創,民間消費亦趨於保守,致抵銷了部份ECFA開放的效益。


  不過,不容否認的,ECFA只能做為台灣的短中期策略,透過大陸的市場、兩岸的產業合作加速台灣產業的升級轉型,但隨著大陸十二五規劃的自主創新與中國大陸大企業、國營企業的垂直整合模式思考,長期必將對台灣的相關產業帶來嚴重威脅。因此,和其他國家洽簽F TA,和美國、歐洲、日本共同研發、技術合作必須加強,透過先進技術的引進,保持對大陸的競爭優勢,才是台灣經濟可長可久的戰略。


  另一方面,台灣不少產業如LED、TFT-LCD正面臨人才流失至大陸的困境,值得正視。人才是經濟成長、產業創新的根本,因此,政府應聚焦優勢產業、挹注資源,在優勢產業的發展有前景,個人生涯規劃有保障時,人才就不至琵琶別抱了。


作者: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6/政經八百 201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