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馬道:《名家觀點》擴大供給面 扶植新興綠能業


  對經濟學家們而言,這個世界的運作不外乎就是需求與供給、市場價格與生產數量。在發展與推動新興綠能產業上,所遇到的瓶頸與關鍵也不外乎是這幾項。我們先從「需求面」談起,不管是太陽能產業、LED產業或電動車產業,任一新興綠能產業在市場需求上都有一項共同的困境,那就是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巿場需求龐大,而當前的市場需求量卻不盡理想。其實這種「未來需求」和「現在需求」落差的主要關鍵是取決於當前「市場價格」所反映出商品的「經濟不效益性」。


  以LED為例,大家都知道LED在照明上的應用前景十分看好,LED產業甚至可能成為台灣下一個兆元產業。試想如果讀者今天家中的燈泡壞了,我們可能在大賣場採購的是一般省電燈泡而非LED型燈泡,其原因還是在於LED型燈泡價格過高。但是不是價格高就一定賣不出去,在消費者心目中,如果省電(錢)所帶來的效益遠大於其較高的銷售價格,這就是符合經濟效益的消費行為。


  LED照明的發展也是一樣,只要購買LED型燈泡產品的經濟效益大於一般省電燈泡,LED照明的消費需求就會大幅度的攀升,我們今天選購的就可能會是LED型燈泡而非一般省電燈泡。


  在許多新興綠能產業中,不管是太陽能、LED還是電動車,導致現今市場需求不足的主因是產品價格過高及其經濟效益還無法替代既有的產品。而如何能使新興綠能產品更符合經濟效益?如何將「未來」龐大的需求盡快引領到「現在」?這便要從「供給面」著手。第一就是透過成本下降或市場競爭等方式降低商品的售價,第二便是提高產品效率(如發光效率)或附加價值(如創新應用)以產生更多經濟效益(如節能)的目的。而「創新及研發」就是達到提振產品經濟效益的最佳工具。


  我們都知道「生產數量」是達到規模經濟的必要條件,在現今消費需求不足的前提下,達到生產及研發效率的「規模經濟」便是一大難題。


  一個需求與供給間雞生蛋、蛋生雞的困境便產生了,在供給面上,研發創新需要生產數量所帶來的規模經濟,在需求面上,消費需求量需要研發創新所帶來更多的產品經濟效益。這個供與需的困境除了靠經營與研發團隊的努力之外,政府的角色及其產業政策也是發展策略性新興綠能產業的關鍵因素。


  各國政府在發展新興綠能產業上的政策工具除了租稅、獎勵外,最主要及最重要的就是需求面和供給面的政策工具。在需求面上,政府可透過各種公共支出擴大內需,如汰換老舊路燈為新型節能LED路燈、在公家單位示範性的使用LED照明、或提供各種試點的計畫。


  除此之外,政府可以直接或間接補貼消費者購買節能或綠能的商品,如在日本實施多年的Ecopoint制度等都是非常成功的案例。


  在供給面的政策上,政府可以透過研發補貼的方式,提高創新及研發的誘因及降低其成本,研發補助的對象可以包括廠商、科研機構或學校,方式可以是綜合的,如產學合作或產學研合作等,並可以透過針對特定領域的補助,誘導開發產業核心技術及關鍵專利。這些都可有效的幫助產業在「供給面」上提升創新及研發。


  台灣因市場規模過小及能源價格的結構性不同,要靠政府補貼本土市場來發展台灣新興綠能產業實有一定的困難度,所以我國政府在供給面上的產業政策目標與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就顯得格外的重要。政府必須策略性的集中研發資源,引導及誘發在特定戰略性「技術軌跡」下的前瞻技術開發及創新應用,並結合如美國、日本、中國大陸等的創新資源及市場需求,以創新及研發造就我國新興綠能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馬道

資料來源:2011-12-14/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