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專家傳真》在地經濟與全球接軌

  最近,馬總統深耕基層,大力宣揚米酒、鳳梨酥,蔡英文主席也強調結合本地特色、文化,創造就業,不約而同地宣揚「在地經濟」。但在全球化蔚為潮流之際,在地文化與全球化的關係如何?事實上,在地經濟融入本土文化、特色,形塑產品、服務、商業模式的差異性與創造市場區隔,提高附加價值;而國際化則可以創造規模經濟,追求較大的利潤,提高創新的誘因,以及在地經濟的永續發展,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因為太過強調在地化,缺乏市場,創新動能不足,久而久之即被消費者淘汰。反之,祇有國際化,缺乏本土元素、內涵,面對世界各國的競爭對手,將因缺乏差異性的特色而落敗。


  就台灣為例,近十年來,台灣人口沒有增加,所得也幾乎停滯,在缺乏新的購買力下,內需市場打不開,雖然政府努力推動「地方特色產品」也有相當進展,但在市場不大、創新有限下,更進一步的發展也面臨瓶頸。長期以來,鳳梨酥一年銷售金額不過在20~30億元新台幣,但在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後,銷售量逼近一年250億元。文心蘭、石斑魚也在ECFA加持下打開通路,有了新的商機。不過,祇有國際化,沒有在地文化的加持,產品也很難在國際上和對手相抗衡。以85度 C為例,它到美國展店,推出肉鬆與墨魚麵包,融入台灣特色,一炮而紅;它到大陸發展時,則以海鹽咖啡與台灣擅長的烘焙麵包為主力產品促銷,贏得大陸人的青睞。法藍瓷、琉園、琉璃工房也因為融入中華、台灣文化的內涵與特色,並以說故事的能力打開市場。


  另一方面,韓國的音樂,挾著韓流的威力,並以國際接軌的舞步、音樂(搖滾、饒舌風)席捲全球。在電影上,馬可孛羅、臥虎藏龍、忽必烈的電影之所以賣座,即結合東方、西方熟悉之文化內涵,加上國際化的包裝而占有一席之地…。


  不過,光是全球化、在地化還是不夠的,最好再加上「需求導向」的考量。


  以下舉二個例子說明為何掌握消費者需求不容輕忽。其一,台灣人到日本喜歡送鳳梨酥,因為好東西跟好朋友分享,但有位日本朋友偷偷告知,日本人喜歡乾淨,鳳梨酥吃後的碎屑,打掃上不太方便,所以未來可以改送其他禮品。其二,某一可樂公司至中東推銷可樂,在報上登了三個圖片的廣告,由左至右依序為,一個年輕人在沙漠上奄奄一息,第二個圖片是他喝了可樂,第三個圖片則為,他在沙漠上開始可以健步如飛。不過,問題出在該公司登廣告推銷可樂時,並不了解中東人看圖是右至左,廣告結果不想也知…。這二個案例告訴我們,了解消費者、需求導向是相當重要的。


  整體而言,全球化的潮流不容忽視,產品、服務應和國際接軌、掌握國際的脈動,再據以訂定發展、行銷策略。其次,融入本土文化、美學、設計等元素,創造在地的差異性、區隔性,才能提升產品、服務的附加價值。最後,必須掌握消費者的需求,創造需求導向的產品或服務,公司、產業的發展才能無往不利。

 


作者: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6/政經八百 2011/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