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梁啟源:德國的非核宣示 我們可以跟隨嗎?

  德國近期提出2022年全面廢核的主張,而國內也有政黨提出類似的主張以作為臺灣未來政策,尤其強調『核四廠完工不運轉』。可是德國經驗值得我們檢視。


 

  德國原本主張非核家園政策,去年9月改宣布要將既有核電廠最長延役至2036年。一年不到,已先暫停8座核電廠運轉,再宣示2022年廢核,政策反覆劇烈。在此次政策大翻轉後,過去是電力出口國的德國,目前卻要自法國進口核電或自捷克進口燃煤電力,4月份就進口約5億度的電力。法國能源部長Eric Besson認為德國電力將變得昂貴、更依賴化石燃料及增加溫室氣體排放,且不穩定的再生能源無法替代核電。麻省理工學院也指出,德國冬季將有缺電的風險,尤其是關閉了5座核電廠的德國南部,風險更高;又原因核電延役而徵收的再生能源發展基金,將隨政策改變而大幅減少,不利再生能源發展。


 

  與德國比較,我國相對供電較差的條件包括:(一)德國電網和歐洲其它國家連結,缺電時可向外購電,我國是獨立電網,無法假以外求;(二)德國家戶電價是每度新台幣10元左右,核能大國的法國是德國的一半,我國則是每度2.73元左右,要如何讓我國民眾接受德國的電價水準?(三)再生能源的裝置最需要空間,臺灣地狹人稠,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山地,其中有一半是一千多公尺的高山。


 

  以再生能源來替代核能,成本仍高於傳統能源。與核電相同的發電量,風電要3倍的機組規模才能提供,而太陽光電則要6倍的規模。當有風有太陽時,總發電量可能大於總電力需求;相反的,沒風沒太陽時,電力供給將不足,此時將需要大量的備載電廠。臺灣北部長期電力不足,需仰賴中南部輸電,例如1999年921大地震造成北部大停電,若北部核電廠不運轉,缺電情況將更為嚴重。


 

  雖然我國目前電力供應仍有閒置機組,但這是因為金融海嘯加上政府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政策,使短期電力需求不增反減。隨著經濟成長,電力需求仍將成長,以2010年為例,經濟成長10.88%,電力使用效率雖提升3.3%,但電力需求仍成長7.58%;如果核四不運轉,根據電力需求預測,三年後(2014年)臺灣將面臨電力供應不足的風險。我國現在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為每年2.57億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四座核電廠可減碳4千7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如果沒有核電,更難以達成減碳目標。


 

  基於以上原因,建議現階段以核電的安全為優先考量,核四廠要在安全無虞時才能運轉發電,現有核電廠的安全疑慮要有國際專業協助查核及清楚釋疑。其次,在兼顧減碳、合理電價與供電穩定前提下,積極擴大發展再生能源及天然氣發電。


 

  此外,節能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可減少能源進口及溫室氣體排放,並降低電價衝擊且促進節能產業發展,是最佳「無悔措施」。馬總統執政後宣誓每年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2%,與德國每年提高能源使用效率2.1%的目標相當。現任政府在2008年至2010三年間使我國實際電力使用效率每年平均增加2.45%,相對而言,2000年至2007年間電力使用效率卻不增反減,每年平均減少0.21%。更重要的是,日本、南韓、中國大陸、美國、法國及英國都沒有核能政策轉向,我們確實要更深思熟慮來找出國家最好的能源政策。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2011-06-10 A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