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陳麗瑛:台日領導東亞 米食抗麥

  馬總統日前參加全國糧食安全會議鼓勵辦理相關米食推廣活動。筆者深有同感,但想提醒:若僅以二千三百萬人的國內市場為推廣目標,可獲利潤有限,是不會孕育出足夠的米食永續發展競爭力。若我們以東北亞及東南亞全部米食人口為目標,則來日可期。

 

  日前有日本農林水產省參事官及東京大學教授到台大演講,並探討日本對參與由美國主導之TPP(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定)之政策猶豫。我論及日本製造業對外投資政策,多數跟隨歐美多國籍企業腳步。但因歐美非稻米傳統產地,全球因而缺乏米食文化推動國際化之前瞻政策,固有台、日攜手領導東亞建構共同農業政策(ASEAN+4CAP)之想法。

 

  二○○七年WTO多哈回合自由貿易談判農業議題中斷,歸因於各國在農業及市場准入等方面存在分歧,此次日本農業官員則指,美國是以「提供便宜貨源勸阻其他國家放棄效率低之農業產業」為手段,向其他國家推銷農產品自由貿易政策。如此策略已使小麥、玉蜀黍、大豆、棉花,甚至稻米,都成了強國貢獻或控制世界時的一種戰略物資。

 

  以TPP而言,美國竟要求加入者不論出口國有多少補貼均無關係;進口國則必須把進口關稅全部廢除,造成出口與進口皆為不公平競爭。雖然WTO決定會員國於二○一三年取消所有的出口補助,但強勢國家無人敢檢查。這也是為何中、日、韓、印尼、泰、臺等產米大國,均猶豫加入TPP之主因。一個以東亞環保與農業兼顧的共同農業政策推動此其時也!

 

  國際化商業模式方面,擁有最多客家美食的台灣,更不應在這波東亞國家共同農業政策及米食國際化推廣的結盟運動中缺席。運用不同種類的稻米及季節性過剩乾菜,客家米食正餐包括各式鹹粥、炒飯、紅龜粿、粿粽、粿條、米粉、米糕、蘿蔔糕、芋頭糕、鹹湯圓(葷素口味均有),配上福菜湯、紫菜蛋花湯、山金針湯…;飯後甜點還有米苔目、芝麻或花生湯圓、發糕等。唯吾等企業需先研發磨米、擣米等傳統手工由機器代勞之機械設備及蒸煮標準作業,政府需研訂米食品加工安全衛生標準等配套。則有機會在全球發展出可和麥當勞競爭的精緻米食連鎖店,一旦碳排放標示進入WTO綠色貿易出口產品要求,還會更有競爭力。

 

  此外,若能在食譜中說明每項米食加工的祖傳產品係哪個年代發明,客家祖先如何在一千五百年的翻山越嶺南遷歷史中逐漸發明出每項產品,則我們肯定能擴大米食的文化影響力及獲利力。在WTO談判桌上針對穀類補貼或進口稅取消等談判,也才有可和麥產國相抗衡之武器。讓農業逐漸回歸養民之本質,化干戈為玉帛。


 

作者:陳麗瑛/中華經濟研究院政策顧問
資料來源:2011-05-19/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