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想起海耶克的傳世諍言


  2010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之一戴蒙(Peter A. Diamond)刻正在台訪問,日前在台北出席「跨越百年、再造榮景」大師論壇高峰會,並與馬總統進行對談。


  總統細數台灣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所採取的經濟對策,並就當前全球面臨的經濟問題向戴蒙請益。戴蒙表示,他並不清楚那些政策的背景,但他認為「那些措施非常恰當,可以刺激經濟」。戴蒙自認不清楚政策背景,卻又對政策背書,或許只是客套話,但身為諾貝爾獎得主,一言一行動見觀瞻,影響力極大,實應謹言慎行,尤其在公共場合更應如此。這些年,台灣年年邀約身價不菲的諾貝爾獎得主來訪,對當前經濟問題開講是主要戲碼,而政府政策主要決策者和社會菁英都是座上客,究竟對台灣公共經濟政策有否影響不免受到關切。此時我不禁想起已故的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海耶克(F. A. Hayek)當年在受獎典禮上的一番說詞。


  他說:「諾貝爾經濟學獎既已設立,被選為聯合得獎者之一的人,當然會深深感激;而經濟學家們當然也對瑞典Riks Bank如此重視他們的學科,以致授予這項最高榮譽,而同樣感激。但是,我必須承認,如果當初我被問到是否要設立諾貝爾經濟學獎時,我會斷然反對。第一個理由,我怕這樣的獎會像某些龐大的科學基金活動一樣,勢將助長時髦的學風。我這個憂慮,現在由於我這樣一個不合時潮的經濟學者居然被選為得獎人而消失。可是,我的第二個憂慮,我仍覺無法同樣的釋然於懷。」


  諾貝爾獎給某一個人的這種權威,就經濟學這門學科來講,誰也不應該享有。在自然科學部門,這沒有問題。自然科學家當中某一個人所發生的影響,主要是影響到他的同行專家們;如果一個人的業績落伍了,同行的專家們馬上就會輕視他。


經濟學家非全能者


  但是,經濟學家的影響之關係重大者,卻是影響一些外行人:政客、記者、公務員和一般大眾。 在經濟學方面有了一點特殊貢獻的人,沒有理由就成為全能者,而可以處理所有的社會問題。可是新聞界卻如此看待他,而他自己也終於自信是如此。甚至於有人被捧昏了頭,居然對一些他素未專研的問題表示意見,而認為這是他的社會責任。


  用這樣隆重的儀式以宣揚少數幾位經濟學家的成就,使舉世矚目,因而加強他的影響力,這樣做,我不相信是一件好事。 所以我想建議,凡是獲得諾貝爾獎這項榮譽的人,必得做一謙虛的宣誓,誓不在自己的學力以外對於公共事務表示意見。


  或者,授獎人在授獎時至少要受獎者謹記住我們經濟學大師之一──馬夏爾(A. Marshall,1842~1924)的一句忠告:「社會科學者必須戒懼赫赫之名:當眾人大捧特捧之時,災禍亦將隨之。」


  在這段話中,海耶克的兩點憂慮,一是擔心諾貝爾獎將助長時髦學風;二是經濟學者影響層面甚廣,誰都不應有資格獲得「權威」的標籤,否則由於得獎之後所引發的膨脹,勢將有害於社會。海耶克本人因其在不合時潮時獲獎,故免去了第一點憂慮,但由歷年來的得獎者之研究領域來看,卻仍然是存在的,尤其曾有幾年相繼密集地頒給熱門時髦的財務金融學者。當然,我們並非否定該學門的價值,只是質疑諾貝爾獎錦上添花,甚至推波助瀾的必要性。


得獎加持易捧昏頭


  至於第二點憂慮,一直以來都存在,畢竟絕大多數得獎者只在各自專業領域內學有專精,且又偏於「技術」和「工具」層面,在諾貝爾獎加持下,很容易被捧昏了頭,對一些未專研的問題大放厥詞。國人在聆聽諾獎大師們的講話時,不妨將海耶克的警語放在心上對照!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