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馬道:《專家傳真》建立新興產業 創新生態體系


  近年來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充斥著驚嘆號與問號,當國人發現過去曾令人驕傲的「兩兆雙星」在金融海嘯的洗禮下不敵「韓國三星」,而以Wintel為主的IT產業體系也因為蘋果的崛起而被迫重新洗牌,我們不禁驚嘆曾幾何時天下已被蘋果和三星所掌握,不禁懷疑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是否有被邊緣化的危險。


  其實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多年以來在台灣高科技產業快速成長的背後隱藏著許多根深柢固的結構性問題,既然是結構性問題就注定沒有特效藥可以一針見效。不但高科技產業必須面臨到嚴峻的考驗,台灣亦面臨到經濟結構轉型的挑戰,我們不得不重新檢視過去的產業政策和資源配置是否合理,是否應該策略性的發展新興產業(如綠能)以開拓藍海戰局,是否產業思維應不僅是cost down,而更重要的是如何達到value up,是否產業發展指標不應只是產值,而是以其永續發展及創造就業為前提。


  創新是一條永遠不會錯的路。長久以來台灣高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憑藉著就是傲人的創新生態體系(Innovation Ecosystem),一個由政府、企業、學校及科研機構等以振興產業創新為目標下所發展出來的共存共依的生態體系。而如今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型態及結構已經發生巨變,重要產品成敗的關鍵往往取決於創新生態體系的競爭力及其內部的連結。台灣如何在後PC時代佔據價值鏈的高點並進行專利及產業的佈局,這是當前業界及政府應積極思考的問題。


  要如何建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體系並發展策略性的新興產業,這必須要從強化生態體系內部的連結著手。所謂新產業新技術新創新,除了政府科技預算必須有效配置在前瞻技術及關鍵專利的開發上,在產、學、研三方的技術創新合作及新創(startups)與創投( venture capital)的參與也是建構新興產業創新生態體系的重要一環,而且缺一不可。


  目前台灣需要的不僅是強化創新生態體系內部的連結,更重要的是將本地的生態體系與全球的創新資源進行策略性的整合。從過去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軌跡來看,不管是台灣、南韓或以色列等,其成功的背後都與全世界最大創新生態體系「美國矽谷」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當台灣要發展新興科技產業時,與世界其他重要的創新生態體系如美國、日本、大陸的策略性緊密銜接,並借力使力產生綜效,並在技術、人才、資金上取得先機,這將成為產業競爭勝負的重要關鍵。


  近年來台灣高科技產業面對加快的亞洲區域整合及貿易自由化步伐,掌握領先技術並持續不斷的創新研發、建立專利是在面臨嶄新的經貿環境、動態的產業及技術競合關係時維持產業競爭力的不二法門。如今我國之前瞻性產業及科技政策規劃,應該更積極面對產業結構性轉變的新局與挑戰,檢視台灣產業發展的問題,並重新訂定產業的發展方針,才能將台灣的產業結構脫胎換骨,再創經濟奇蹟。


作者:馬道/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6/政經八百 20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