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觀念平台》產業升級 給年輕人機會

  這一、二年來,年輕人普遍相當苦悶,除失業率高之外,即使找到工作也在22K的月薪中掙扎,問題究竟出在哪裡?雖然和景氣有關,在景氣低迷時,企業減薪裁員,薪水也被壓抑,但到了景氣復甦後,為何薪水不易調升?問題之一出在國際化和科技化,國際化後企業尋找最低廉成本生產,致產業外移,工作機會減少;而科技化後以資本設備、科技取代勞動力,也會剝奪若干工作機會。
 
  尤其在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海嘯之前,台灣的失業率即在4%以上,亦即除了因景氣循環而導致的循環性失業(cyclical unemploy ment)之外,結構性失業(structural unemployment)早已存在,除了對中高年齡勞力工作者不利之外,初出社會的年輕人、專上畢業生也遭受不少衝擊,全世界皆然。意味著如果台灣結構不調整、產業升級速度太慢,則失業、低薪的夢魘將揮之不去。
 
  至於台灣的產業結構存在什麼問題?如以產業別為例,製造業中的科技產業以代工為主,毛利率偏低,為了維繫利潤,產業被迫外移。絕大多數就業機會的創造均未留在國內,即使是宏碁、華碩推動品牌,但仍以衝高市占率為主,利潤率不高,製造部分委外。面臨蘋果i pad所帶來的典範轉移,台灣科技產業即窘態畢露,可見一斑。

  再以服務業為例,服務業占台灣整體GDP超過7成,就業人口則占了 6成左右,而服務業除少數外,以內需為主,在人口沒有增加,所得停滯致消費萎縮之際,6成的服務業就業人口的薪水自然沒有調升空間,在服務業就業的年輕人也沒有太大的揮灑空間。
 
  環顧四周,台灣的服務業均為中小型,包括早餐店、手機店、小吃店、便利商店、服裝店等,這些中小企業祇需時薪工作人員或高中畢業學生,代表人力的需求非常低階。反之,這十年來,專上教育投資爆炸,大學成長2倍,博、碩士的畢業生成長3倍,人力供需結構失衡,致博士做碩士的事,碩士做大學生的事,大學生做高中生的事,學歷嚴重貶值,薪水也陷入停滯的情況。未來,如果服務業不升級轉型,包括中大型化、連鎖加盟化,或國際化,或升級,使人力素質的需求提升時,高素質人力低用的情形不易消弭。

 

  以餐廳為例,如果祇有單店,那麼人力的需求,祇需廚師、會計及侍應生而已,除非餐廳連鎖、大型化,才需要管理、行銷、公關、資金調度人才,我們訓練的餐飲管理人才方才有用武之地。

 

  展望未來,在製造業方面,應由代工逐步調整至品牌、應用服務的領域,並引進國外人才及創新思維來因應Apple時代的應用服務主導之典範轉移。同時,趁著大陸工資成本上升、ECFA機會,吸引若干高階製造業返台投資,擴大就業機會。此外,恢復技職教育,提供製造業必需的人才及舒緩太多人力進入服務業的壓力。
 

  在服務業方面,由於市場的限制,廠商欲依靠台灣本身力量來加快升級轉型的力道不容易。但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開放及陸客觀光與海外觀光客的參加,提供台灣一個絕佳的轉型機會。依據交通部的估計,未來3年台灣的觀光客可望達到1千萬人,這些大舉湧進的觀光客提供了龐大的消費力及投資轉型必要的規模經濟。業者如能搭上此一列車,轉變體質、擴大規模、加速轉型,將有助於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及更多高薪的工作。

 

  其次,ECFA之後,台灣中型服務登陸卡位市場的風潮大起,如何使服務業登陸和人才的國際化有效結合,使台灣的大學生有機會跟隨企業國際化腳步,搭上國際化列車前往海外歷練。但這些人才海外就業一段時間後,仍須回台受訓、消費,甚至返台就職,藉由人才、資金、訓練的流動,台灣再也不是一灘死水,年輕人的就業也由國內擴及海外,國際化及歷練也代表有賺取高薪的機會。上述的連結聽任自然發生,時間會拖得很長,政府或透過補助、配合款和有心國際化的企業合作,將人才的流動和企業國際化接軌,那麼年輕人的未來才會有一番新的局面。


作者: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6/政經八百 201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