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顧瑩華:數據的背後 還有真相

  日昨,閱讀童振源教授發表在中國時報〈ECFA成效不如預期〉之文章,筆者以為,童文只看到數據表面,並沒有看到數據背後的意涵。

 

  首先,童文說台灣簽署ECFA已近一年,初期成效不如預期,事實上ECFA今年一月一日生效,至今也不過四個多月,而且也只有早收的五百四十項產品中國大陸對台開始執行降稅,且分兩年三階段降完,童文故意以ECFA簽署已近一年來誤導讀者,有失厚道。

 

  其次,童文以今年第一季台灣對中國出口成長一四.三%,比二○一○年同期的成長率下降六一.三個百分點,來說明ECFA成效不彰。童教授故意忽略二○一○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大幅成長七五%是因為二○○九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大幅衰退四四%,由於二○○九年基期低造成去年對大陸出口大幅成長,童文用一個「非常態」的數據來論述今年第一季對大陸出口成長不如預期,來判斷ECFA成效不彰,有失公允。

 

  若要論述ECFA的效益,應以早收項目今年第一季對大陸出口的表現與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第一季早收項目產品台灣對大陸出口成長二一.六%,不僅優於我國對大陸整體的出口成長率,更優於這些項目二○○七~二○一○年第一季的平均成長率二.一八%,顯示ECFA對這些產品對大陸的出口確實發揮效益,尤其是機械及零件的早收項目今年第一季對大陸出口成長高達六八.八%,遠高於二○○七~二○一○年同期的平均成長率負九.一%。

 

  童文又說ECFA實施後,外商投資台灣仍持續減少,事實上在二○○六~二○○八年之間,因有許多金融機構的大併購案(這是外資銀行為布局兩岸所做的投資安排),使得外人投資金額大幅提升,近幾年這類大併購案較少,因此投資金額下降,實屬正常。台灣不可能一直以出售國內銀行來吸引外商投資,台灣應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來吸引外商,而兩岸ECFA正可以強化外商來台投資的意願。尤其是製造業近些年來鮮少外資投資案,但ECFA之後已有許多外商,如日本知名光學薄膜大廠東麗集團五月正式來台設廠;SONY、三菱、TDK及NEC等大廠,也積極接洽來台投資中;看準兩岸關係穩定,全球第四大伺服器大廠美超微(Supermicro)確定在台設置美超微科技園區等,都證明外商對台投資意願確實因ECFA而提升。只是直接投資需經嚴謹評估,要一段時間才會顯現出來,加上ECFA後續談判才剛進行,貨品協定尚未簽署,以這麼短的時間要求投資成果是強人所難。

 

  童教授又提出ECFA之後,台灣對大陸投資反而大幅增加。事實上,台灣對大陸投資金額增加多少並不是重點,我們應該關心投資的內涵。按照投審會資料,二○一○年台灣對大陸投資創歷史新高沒錯,但仔細分析台灣對大陸投資的結構已明顯轉變,第一是服務業投資比重明顯提高,而此類投資是以開拓大陸內需市場為目的的擴張型投資,不僅不需要擔心,反而應該鼓勵;第二是為因應中國內需市場成長而擴大的投資,如水泥、冶金業等;第三是過去一些管制的投資項目因開放而增加對大陸的投資,主要有服務業的金融保險、不動產及製造業的液晶面板等,這些產業不論是服務業或製造業,其對大陸投資主要也以開拓大陸內需市場為主要目的,且其對大陸投資並不會減少對台灣的投資,對台灣經濟具有正面效益,政府沒有阻擋的理由。

 

  當然,台灣投資環境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投資可以更多,但若是將原因一味歸諸於ECFA的因素,則有失客觀立場。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顧瑩華
資料來源:2011-05-15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