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物價管不得也

  農曆年假一過,物價漲聲此起彼落。除民生物資價格看漲外,水電、瓦斯和油價等公用事業費率也都蠢蠢欲動。

 

  在「萬物齊漲,只有薪水不漲」的輿論壓力下,政府隨即採取因應機制,除台糖強調暫時無調漲糖價與沙拉油價格外,財政部也已公告機動減半調降麵粉等關稅,經濟部工業局也邀請麵粉等八大公會喝咖啡,期望道德勸說業者合理反映利潤,不要哄抬物價。此外,公平會也主動訪查相關業者、密切關注情況發展,而央行會不會藉升息來影響貨幣數量,以及不會刻意壓低新台幣匯價,俾雙管齊下穩定物價,也備受關切。


  日前馬總統召集有關首長研議穩定物價,宣示對物價宣戰,對於囤積居奇,「一定要嚴打重罰,絕不寬貸,不容許有人發國難財。」民眾可能會鼓掌,但如此作為非但阻擋不了物價上揚,還會落得戕害自由、警察國家專制政府的惡名。


  俗話說:事出必有因、無風不起浪。物價會上揚早已被預期,埃及動亂導致國際油價上漲、國際原物料價格持續攀高等等國際政經因素,很明顯的將帶動國內生產成本的上漲,進而促動消費品價格上揚,這是所謂的「成本推動或輸入性」。不過,價格是一種資訊、一個訊號,應由市場供需力量自由決定,才能有「真訊息」讓供需雙方做「正確」決策。就這次物價揚升來說,儘管成本上升導致供給線上移,若無需求面配合,價格還是不會大漲,甚至於若需求減少,還會抑制價格上漲,說不定還減價呢!所以,物價上揚,而且持久上揚的最關鍵因素還是需求面,亦即「需求拉動」也就是主權握在消費者手中,這也就是「不買就不會漲」的寫照。問題就在:消費者能不買或少買嗎?

 

檢討公用事業營運


  這就得看物品是不是非要不可和消費者有沒有「錢」,以及該物品有否替代品和替代程度大小等,這也是物品市場自由競爭程度大小的問題。市場愈開放、愈競爭,價格上揚的可能性就愈低,而公用事業往往是競爭性低,甚至是獨佔管制,於是往往是公營的,按理只能反映成本、盡量壓低價格嘉惠人民。奈何公營事業的效率就是偏低,成本也就偏高,而台灣的賺錢公營事業又有法定盈餘需繳國庫,如何得以穩定物價?所以,政府最應做的是認真檢討公用事業的營運方式。至於調降關稅讓市場更開放、自由,雖是抑制國內物價上揚的正確做法,但不應只作為彈性調節的「工具」。


  其實,這一波的物價上揚,更深層的看,與眾多天災有關,而各國競相追求GDP成長,尤其中國帶頭的耗用資源成長方式讓資源相對短缺、甚至耗竭、引致氣候突變,應負很大責任。不過,說到底,價格是「貨幣現象」,尤其世人擔驚受怕的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終究是錢太多所致。


  所以,為防物價上揚,乃至通膨出現,政府嚴控貨幣數量最重要,其次是開放市場、自由化、活絡物品的流動。當然,消費者不要恐慌而追漲、囤積,也是很主要的!但政府的管制絕對要不得!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
資料來源:2011年 02月19日 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