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名家觀點》推動醫療國際化 為健保紓困

  二代健保在多次的政策轉折後終告驚險過關,並保證未來五年不調整費率。不過,現行健保預算平衡是建立在既有保費加上補充保費及其費率的調整機制上,我們並沒有看到太多未來其他健保收支的開源節流配套。五年後,二代健保如再出現收支短絀,是否仍須再度調整費率,在瘦鵝上再次拔毛呢?

 

  筆者認為,衛生署及全民健保局仍應加強開源節流的設計。在節流上,擴大編列人員查緝醫院虛報、浮報健保支出,並予以重罰。

 

  至於如何為健保籌設財源?關鍵因素之一在於加速推動醫療的國際化,使醫院可以藉由服務國際病患取得較高的營業收入,以降低對全民健保的依賴。

 

  台灣的醫療服務水平在亞洲居於領先地位,價格亦極具國際競爭力。因此,應積極鼓勵國內醫療產業的發展邁向國際化,藉以創造更大的經濟產值與效益,並解決國內市場飽和的困境。

 

  不過,醫療事業在台灣普遍被認為是社會福利行為,一旦開放國際醫療,會不會排擠國人就醫的資源呢?根據衛生署在民國98年公布的數據,全國醫院的急性一般病床占床率總計為65.21%,而醫學中心的急性一般病床占床率為81.63%,空床率尚有18.37%至34.79%的空間。其中,國際人士占住院總人數的比率尚低,僅有0.20%,並無排擠效果出現,反而可以提升醫療院的閒置資源利用率。

 

  另一種反對聲音在於會不會以大陸人士為主要服務對象?根據衛生署的統計,目前國際人士在台的服務量以東北亞比率最高,占25%,而東南亞和大陸的比率相當,都在15%左右,並未特別偏重大陸人士。加上台灣醫療水準高,海外華僑多,吸引華僑回國就醫的潛力亦相當大。

 

  在排擠國人就醫權利及獨厚大陸人士的顧慮排除後,醫療國際化的正面意義其實相當大,它一方面有助於增加醫院的營收,降低對全民健保的需求,使全民健保得以永續經營,反而使全體國人受惠。另一方面,可以留住人才及維續台灣目前的醫療水準。

 

  證諸國際的經驗,新加坡推動國際醫療就是個成功的例子,新加坡的醫療體系過去亦出現巨幅虧損,面臨不知何去何從的困境,但在1999年推展國際醫療後,至今十餘年,國際醫療占整體醫療比重達20%以上,不但解決財務短絀問題,也成功地塑造了新加坡國際醫療的品牌形象。

 

  台灣目前推動醫療國際化只有三年左右的歷史,在產值、知名度上均不如新加坡、泰國,應如何儘速步上軌道?首先,政府應配置更多資源、預算,推廣台灣國際醫療的品牌形象,尤其是醫療、觀光互有加乘效果,應責成衛生署和觀光局、經濟部(外貿協會)等單位加強合作,共享資源,發揮綜效。

 

  其次,加速推動國際醫療專區的建置;實體專區內的醫院應規範不得享受健保資源,但搭配病床資源不受現行國內醫療資源管控的限制、醫師人力採取較為開放的系統,以及公司化等誘因。

 

  國際醫療專區的規劃,廠商主動申請,由下而上,市場機能較容易發揮。同時,結合觀光、醫療、生技、購物等多功能專區,產生群聚效果,成功性較高,加上配合誘因、條件,排除冗長的修法過程,有助於快速推廣國際醫療。若能在專區內修法促使醫療機構可以公司化,可以提高醫院參與的誘因,醫院獲利更可以繳稅,充實國庫。

 

  一旦醫療國際化順利推動,不但有助於吸引來台從事醫療、美容、健檢的觀光客,推動觀光,也有助於舒緩全民健保的財務困境,並提升台灣醫療水準及國際品牌形象。當然,在推動國際醫療時,也不可輕忽品質的管控、風險管理及避免排擠國人就醫的權利。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

資料來源:2011-01-14/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