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名家觀點》延攬國際人才 衝高競爭力

  新加坡和台灣的產業發展模式大異其趣,新加坡人才少,所以制定政策積極招商引資,跨國企業凌駕了本土企業,雖然新加坡也對外投資,進行全球布局,但比率不高。反之,台灣積極發展本土企業,跨國企業的角色相對淡化。姑且不論發展模式孰優孰劣,但小國寡民的新加坡長期以來在金融服務業等,乃至最近的生物科技、醫療觀光、動畫產業、休閒服務(博弈及飯店)均有不錯表現,不少產業的產值甚至凌駕台灣。

 

  除了新加坡之外,韓國三星集團在亞洲金融風暴後,由政府主導資產交換、產業合併,並引進外資、擴大規模,加強公司資訊的透明化,也強化了整體競爭力,在手機、半導體、面板、家電產業上均成為世界一軍,並對台灣廠商產生巨大的威脅。最近,韓國為擴大招商引資,設計專區,甚至聘用外籍執行長,從外國人角度思索如何招攬外人投資,創意十足。另一個知名的例子就是泰國,它在醫療觀光、餐飲及服裝設計上的表現,透過和外國合作,服務業股票上市,在資金匯集後,有能力引進外國的人才、打造品牌,規劃通路,打開國際市場。

 

  這些例子都告訴我們,在全球競爭優勢互補、爭取時效的同時,技術國際化、人才國際化、資本國際化,吸引外人投資,延攬外國人才,以快速掌握產業發展先機,將是數位時代、全球化時代,產業競爭優勢快速提升的重要選項。尤其在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中國大陸將逐步由「中國製造」邁向「中國創造」,標榜「自主創新」的戰略將蔚為潮流,對於兩岸產業分工中目前仍在於價值鏈中上游的台灣,將面臨更大的考驗。如果不在技術、服務應用、系統整合、品牌發展上加把勁,後果堪慮。但品牌、通路、系統服務並非台灣的強項,透過研發國際化、人才的引進、資金的國際接軌,才能保持競爭優勢,並在兩岸分工上持續領先。

 

  在研發國際化上,透過法人研發機構參與國際研發合作計畫,吸引國外高階研發人才,或在台設立研發中心並雇用本國人才,均是政府應持續努力的方向。在延攬國際人才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指出,引進人才,是強國興邦的最佳策略,也是少子化、人口老化之際,不得不然的選擇。如何協助企業,尤其是服務業上市/櫃,在公開資金募集後,規模變大,才有能力與籌碼,吸引國際級的品牌、行銷、通路人才,並為台灣注入國際化的新理念。但居留程序的簡化、移民條件的改變,避免重覆課稅、營造雙語教育環境、生活環境的改善等配套也應同步進行,對高階外國人才才有吸引力。

 

  在資金的國際化上,如何善用兩岸經濟協議(ECFA)平台,營所稅調降政策,重新定位台灣吸引國外公司以台灣為區域營運總部、資產調度中心。或考慮透過資金、創投來進行新興產業的價值鏈整合,甚至如同部分金融界人士的建議,思考利用兩岸經貿交流頻繁、台灣對大陸有大量順差之際,發展台灣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成人民幣區域清算中心等規劃,透過更前瞻性的思考,重新定位台灣經濟的角色,使台灣不再全靠代工、製造業、賺「血汗錢」,而可以賺些「智慧財」。

 

  不少人擔心,引進高階人力會排擠國人就業機會,產業全球布局造成產業空洞化,但事實上,如果不延攬高階人才,不進行產業全球布局,產業規模未能壯大,薪水長期壓抑,在產業空洞化之前,人才就已先行出走,形成人才空洞化。反之,如果引進人才把餅做大,反而可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資料來源:2011-01-05/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