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孟俊:《專家傳真》抓住中國的試點商機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即大量運用試點模式推動政策改革,並已累積多年經驗。運用試點的主要目的,是藉由地區、城市或企業等較小的規模單位進行政策試驗,並將其運作經驗作為全面政策調整的 參考依據。試點模式不僅借用漸進改革的優勢,更可回避驟然推動全面政策變革,可能造成的嚴重衝擊風險。中國大陸政策試點有其實驗內涵,試點城市或地區會依當地條件,嚐試各種的執行作法。例如近期中國大陸為控制其國內房價高漲的壓力,於上海與重慶推動房產稅試點徵收。上海徵收政策相對溫和,稅率較低;而重慶徵收稅率則較高,目的在於探索區域條件與最適的房產稅稅率。

 

  此外,中國大陸進行包括經濟改革在內的一系列綜合配套改革實驗 ,而設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簡稱綜改區)。綜改區注重社會經濟各個層面的體制改革和創新,以求全面帶動周邊地區的進步發展。自2005年6月起,中國大陸已設立三個全面型與六個專題型綜改區。

 

  在2011~15年「十二五規劃」期間,中國大陸為有效發展新興產業 的市場規模與產業技術突破,加速布局相關產業試點,藉以探索產業 推動策略。其新興產業試點類型大可分兩類:首先是利用城市作為推 動單位,側重目的是探索加速形成市場規模的策略。如十城萬盞與十城千輛等政策,即是運用試點策略探索LED路燈與新能源汽車普及化 的模式。其他諸如太陽能、風能、智慧電網、雲計算與三網融合等新興產業技術領域,中國大陸亦於各城市設立推動新興產業示範運行場域。其次,設置各類國家級產業基地,其中包括新能源、生物、資訊 、電子與民用航空產業等項目,強化新興產業的技術發展、摸索成功的營運模式。

 

  中國大陸試點機制對落實ECFA效益與加強推動兩岸產業合作,有其 重要意涵。具體而言,有以下四點建議:

 

  一、2011年起「十二五規劃」期間,中國中央企業將圍繞七大戰略 性新興產業,布局其相關產業試點的研發和生產。戰略性新興產業包 括節能環保、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 料和新能源汽車等七個產業。我國可先就主要相關產業試點地區,作為我國尋求兩岸相關產業合作的場域。為開展兩岸新興產業的多元合作模式,可就快速培育產品市場規模、商業模式與產業技術突破當作重點項目。

 

  二、中國大陸以福建為中心建設海西經濟區,做為對台合作先行先 試的試點。海西區有著兩岸合作模式創新的政策地位,我國可槓桿當地的政策賦予優勢,以制度對接為合作內涵,突破中國大陸服務業市 場進入的門檻。由於中國大陸服務業市場開放限制較多,臺灣或可利用海西區試點特性進行協商突破,延伸我國服務業創意優勢與軟實力於當地市場。

 

  三、我國可結合運用五都等地方能量,進一步開發兩岸合作試點。 目前兩岸合作的思維,多是以在中國大陸當地進行合作作為首要考量 。事實上,臺灣亦可運用本身地方能量,成為兩岸合作的部分試點場域。兩岸地方合作試點的議題,可設定有效吸引陸資來臺,或共同合作設立針對中國大陸市場需求的產品研發基地等。

 

  總之,於全球金融風暴後,中國大陸經濟與產業實力受到肯定,2011年開始的「十二五規劃」亦受到全球矚目,可以預期中國大陸將更積極地運用試點進行政策改革。在此呼籲我國應深入瞭解中國大陸的試點運作模式與新興產業發展的進展,多元地結合與運用其機制, 達到深化兩岸產業合作目的,落實ECFA的效益。

 

作者:劉孟俊/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所副所長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A5/政經八百 201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