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孟俊:《名家觀點》兩岸新興產業競合 五大發展

  在全球「綠色經濟」思維模式下,中國大陸新興產業發展成就與版圖,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世界主要國家均致力於發展新興產業,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期間,亦以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新興資訊產業、生物產業及先進設備製造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產業發展主軸。中國大陸與其他先進國家均著重「綠色技術」與「低碳經濟」的發展,因應全球能資源短缺與碳排放問題的挑戰,將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與新興資訊產業列入重點發展目標,並藉由帶動未來新一波的產業發展。

 

  中國大陸依「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以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戰略目標,同時將持續發展作為戰略方向、爭取經濟科技制高點作為戰略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其戰略性新興產業挑選的依據有三,即「產品要有穩定與發展前景的市場需求」、「要有良好的經濟技術效益」,且「要能帶動一批產業的興起」。

 

  中國大陸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有三階段,預期產業增加值占中國大陸GDP的比重將逐年提高。由於新興產業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市場規模尚未浮現,為獲得有效發展,中國大陸亦結合中央國有企業的優勢,配合產業布局政策,切入與國企高度相關的新興產業。儘管中國大陸制定相關政策引導民間資本流向新興產業,但因新興產業尚未成形與獲利,民營企業大多持觀望態度。因此,中國大陸主要動員央企投資與開發技術,率先進入新興產業領域。

 

  另外,《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凸顯中國大陸外資政策在於對國內外企業的「一視同仁」,並且有效利用外企「為我所用」。利用包括台商在內的外資配合發展政策重點領域,鼓勵外資投向高端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嚴格限制外資對於「兩高一資」和低水準、過剩產能擴張類項目的投資營運。預期「十二五」規劃對兩岸新興產業發展合作模式與競合關係有著以下重要的影響:

 

一、隨著中國大陸當地勞動與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的大幅上升,以及環保法規與能源使用效率更嚴密的要求,台灣勞動較密集與高耗能、高汙染的產業,赴中國大陸投資未必能受到歡迎。

 

二、預期先進國家市場成長有限,但中國大陸結合城市化發展,內需消費市場將快速崛起。台灣產業不可能忽視這種重要趨勢,勢必將調整全球布局戰略,平衡開發先進國家與中國大陸內需市場。

 

三、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中國大陸未來的重點產業,內容與我國的六大新興與四大智慧型產業相雷同,發展上存在兩岸競合的空間。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大陸這場對外的科技創新競賽目標,並非對外國技術的修補,而是想完全超越國外技術。尤其,台灣在這些新興產業領域,未必較中國大陸有更多的優勢;台灣在兩岸新興產業競合上,必須超越過去技術移轉的狹隘觀點,有必要存以對等合作的思維。

 

四、目前兩岸以「一產業、一平台」的搭橋專案協助兩岸廠商進行交流與合作,但為促進兩岸產業較為深度的整合,或可兼用區域試點的作法,就制度銜接與磨合進行「實地研究」。特別針對兩岸新興產業,在深化市場改革、解決技術和商業模式等層面探尋合作模式,將具有重要意義。

 

五、中國大陸將在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通過聯合創新和再創新,提高各項創新能力,打造自我優勢。為此,預期未來中國大陸產業仍積極延攬海外頂尖人才,並結合政府採購政策,提升自主創新的效益。尤其這些積極作為與對兩岸產業競爭力的消長,值得政府與產業界關注。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孟俊
資料來源:2011-02-17/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