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專家傳真》面對ECFA後續談判的態度

  兩岸經濟協議(ECFA)已在9月12日正式生效,未來雙方將針對貨品貿易、服務業貿易、投資協議及爭端解決等4項議題,展開密集的諮商。究竟在ECFA下台灣的機會在哪裡?關稅減讓絕非ECFA的唯一功能,ECFA真正的利基應在於促進台灣經濟轉型。近年來中國大陸出口導向的經濟成長出現瓶頸,所以由出口擴張改為內需推動的發展模式。中國市場規模大、成長潛力高,但市場障礙也多,台灣正好利用ECFA去除兩岸貿易及投資障礙,為台商在中國內需市場的行銷建立條件和取得先機。除繼續強化代工製造的模式,追求成本下降;也應該積極走上品牌行銷的道路,重視產品價值提升。如能落實,則台灣經濟受益的幅度將大幅超越WTO架構下所能獲致的效果。

 

  其次,在談判思維上台灣應由「讓利」轉為「互利」,加速各項議題談判進度,以儘早實現ECFA利益。之前台灣對於中國大陸的讓利說有太高的期待,但中國大陸因受到國內產業抗拒開放市場的壓力,讓利程度未如部份國人預期,此可由中國大陸拒絕將部分石化及工具機產品納入早收清單即可得到驗證,所以未來台灣不能一廂情願地要求對方大幅開放。當然中國對於台灣市場的開放也有不小的期待,要求台灣解除更多對中國大陸的經貿限制,所以未來ECFA談判中,台灣必須也要有開放市場的準備。

 

  未來在啟動ECFA談判前,應先就未來爭議性較大的問題,預做評估並設立談判立場及底限。特別是未來談判雖然是分議題進行,但仍應由整體的角度來擬定談判策略;並掌握以強項掩護弱項,優勢支援劣勢的原則,才能獲得最大的效益。

 

  除了ECFA之外,台灣未來也有可能推動與其他國家之FTA。台灣不應只侷限在FTA可以為台灣創造多少利益,也應由對手國角度出發,思考FTA可以為對方帶來多少效果,擬定市場開放策略,FTA才有可能成功。以目前正在推動的台灣-新加坡FTA為例,新加坡雖然不會觸及台灣最敏感的農業部門,但星國對於台灣部分製造業(石化、機械)的開放,以及服務業市場的自由化有很高的期待,台灣必須有適當的回應,台星FTA才有可能水到渠成。

 

  最後台灣應把握ECFA市場開放機會,搭配低賦稅環境,以及產業創新條例的加持,吸引更多的外資,進一步深化ECFA的外部效益。另外在基礎建設的強化、法令制度的鬆綁與透明化,以及行政效率方面也應持續加強,才能使ECFA的效益充分展現。事實上,近年來所公布的多項國際競爭力評比方面,台灣在上述項目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政府在投入下階段ECFA談判之前,實應先改善台灣目前在經貿制度構面不足之處,再搭配ECFA及未來其他FTA市場開放的契機,台灣才有可能在未來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研究員/劉大年
資料來源:2010/11/04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