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濫發貨幣剉咧等「走向地獄」


  在失業率無法有效降低下,美國聯準會顧不得各界「泡沫化」的警告,硬是祭出「第二輪量化寬鬆」措施(QE2),砸大錢(6000億美元)收購美國長期公債,以刺激美國經濟成長。除了印度在美國總統歐巴馬到訪之際,表態支持外,G20幾乎一片撻伐。全球專家學者也普遍看衰,舉美國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孟岱爾和史迪格里茲的看法,前者認為將撼動外匯市場,美元貶、歐元升,歐債危機將惡化;後者則認為寬鬆政策無法拉抬經濟,大量的貨幣供給不但發揮不了正面作用,反而會製造毀滅性的泡沫。

 

貨幣本質已遭扭曲


  我們知道,2008年下半年起全球曾飽受金融海嘯之苦,在美國帶頭下各國紛紛提出「印鈔救市」戲碼,但這種已被稱為「金融市場的魔法」政策,早已廣被批評即便暫時解除痛苦,隔不了多久難免「春風吹又生」。而2009年4月歐盟輪值主席、捷克總理托波拉尼克更曾對這項政策,憂心的批評「走向地獄」(way to hell),如今更是適用。


  「金融商品」已被稱為「有毒資產」,和一般黑心產品無異,都是人製造出來的,是人心沉淪由紅轉黑,以致「信用敗壞」的產物。所以,除非「人心向上提升,誠信得以尋回」,否則一定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的結局。


  一般黑心產品容易理解,但金融商品可就費解了。金融應不應成為商品就是關鍵,這很難說清楚、講明白。此時,我不禁懷念1993年10月23日去世的蔣碩傑院士,為他畢生捍衛「貨幣的本質」,緊守「貨幣為交易媒介」,要各國央行嚴控貨幣數量的高瞻遠矚敬佩不已。


  就是當今世人扭曲貨幣的本質,將「交易媒介」的「信用」這種內涵掏空,於是所謂「衍生性金融商品」,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人們在「槓桿原理」的催眠下大肆進行金錢遊戲,大演「五鬼搬運」戲碼,偌大金融泡沫破滅之後乃身受其苦。所以,可說就是「貨幣過多」和對「貨幣角色」誤解惹的禍。


忠於本色記取教訓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在2009年3月底發表「金融市場的魔法迷思」一文,與蔣先生相同,都認為金融機構只應扮演「金融中介」,也就是右手接受民間的存款,左手再將這些存款貸放給從事實質生產的業者,而且要盡心盡力找到既有誠信又有能力,亦即生產力高的業者。克魯曼形容這種金融業是沉穩,甚至是無趣的企業。銀行在便利存款者的地點設立,而用諸如兩台免費的烤麵包機吸引存款戶,再用引來的錢提供貸款,情況就是這麼的簡單。


 

  這樣子的金融體系不但無趣,規模也是小的,而這種無聊、原始的金融體系卻維繫了在一個世代之間,使生活水平倍升的經濟體。對照此次金融海嘯發生前夕,金融和保險業占GDP的8%,更有規模巨大的公司,且吸引社會中頭腦最好的人才,讓金融世界光鮮亮麗,其背後的證券化過程,使貸款不再專屬於借方,而是繼續賣給其他人,這些人把貸款細切、分割,並把個人的債務整合成新資產,於是次級房貸、信用卡卡債、車貸等等都進入金融體系中,結果讓風險倍增、金融體系弱化,終而慘遭崩解,進而危及各產業、延禍全人類。

 

  所以,我們有必要讓貨幣回歸到「交易媒介」的本分,也要讓金融產業反璞歸真回到「金融中介」本色,而社會中各行各業也要體認到貸款應是從事實質生產,而非買空賣空、投機炒作之用。這應是本次金融海嘯帶給世人最大的啟示,但由Fed再次量化寬鬆,顯然沒記取教訓,還是沉迷當代金融市場的魔法,真要帶世人走入地獄嗎?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
資料來源:2010年11月23日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