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又見「基本工資」爭議

    由於經濟成長率被預期大幅上揚,但同時貧富懸殊擴大和勞動報酬十年來沒增長的訊息也出現,於是要求政府調升「基本工資」的戲碼再度上演。雖然這是一個棘手、也是難解,甚至於是無解的爭議課題,但因它對弱勢的低所得邊際勞工是典型「愛之適足以害之」的辦法,還是忍不住再老調重彈。

 

    顧名思義,「基本工資」就是「基本的」工資,也就是受僱者或工人的「基本」工資,問題是:何謂「基本」?如果某一工人的工資達不到這個「基本」數額,誰來補足?

 

    在台灣,這個「基本」準則應是「最低生活水準」。雖然存在誰來訂定這個水準的大問題,但即便該水準可以訂定並且獲致全民共識,接著就得面對「誰來補足」低於此水準的差額?就「工資」是業者支付的現實而言,應該就是業者支付。可是,業者只願支付「市場工資」,也就是等於工人「貢獻度」的工資水準,否則業者獲利會減少,甚至虧本、關廠都有可能,所以業者當然不願也沒能力支付,或者就遣退這些勞工。除非勞動市場是屬於「獨買」市場,業者才可能「剝削」勞工,可是我們不難發現,領取低薪的勞工是屬於無一技之長的體力勞工、童工、學徒、實習生等生產力極低的一群,即所謂的「邊際勞工」,是處於近乎完全競爭市場。如果政府果真嚴格執行基本工資法,則他們的絕大多數將遭解僱的命運,原本考慮對他們加以訓練的廠商也將打消這個念頭。這也許能夠淘汰一些效率低的邊際廠商,但卻會造成困擾的失業問題,在全球化下的台灣,這些人的處境更是不堪。

 

提高工資降低就業機會


    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貝克(Gary Becker)教授早就斬釘截鐵地說:「『提高基本工資會降低就業機會』的定論,連神通廣大的人都很難駁倒。既然政治人物的功力還沒有那麼高,就不應該試著提高基本工資。」然而,就是因為基本工資已經演變成政治問題,政治人物或許自認高於「神通廣大」,或是有其他考量,還是時不時的就要求政府強制性地提升基本工資。1984年《勞動基準法》通過實施之後,更是幾乎年年都有基本工資爭議,主管機關也時常委託學術機構作客觀性評估調升基本工資的影響。

 

    雖然在弱勢邊際勞工失業的衝擊上似乎有較一致結果,但在其他層面的影響卻有不同的實證結果,於是問題懸而未決。台灣的基本工資不只針對市場工資,還與勞保、外勞薪資等掛鉤,問題更為複雜。

 

    其實,就基本工資的實質內涵是「基本生存水準」言,實不宜冠以「工資」之名。而基本生存水準是典型的「社會福利」,理應由政府或全民共同負擔才符合其原則,而非由企業承擔,進而扭曲市場的有效運作。在此開始討論「負所得稅」與「貧窮線」之際,實在是還「基本工資」本色的良機。

 

    至於平均所得分配,應由不公平的稅制及環境改革等著手,而提高工資的最好方法,是提高邊際勞工的生產力,這是另一個大課題,但無關基本工資!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

資料來源:2010-09-08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