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朱敬一:眺望2030 經濟續命關鍵 經濟發展八字真言

    一甲子的時光匆匆而過,中國時報已經成立六十年了。過去一甲子,中時與台灣社會共同成長打拚,對台灣民主化與社會進步貢獻心力;十月二日中時六十周年社慶之際,我們希望與台灣社會一起前瞻未來,因此推出「台灣二○三○─讓未來決定現在」系列專題,希望各界珍惜台灣能夠做出選擇、創造未來的機會。

 

    即日起連續十天,我們邀請各界意見領袖,從經濟發展、環境生態、國土規劃、教育改革、社會倫理、兩岸關係、科技發展、婦幼社福、外籍勞工、社會文化、電影文創等領域,分別撰寫專文描繪二十年後的台灣社會發展願景。

 

    此外,本報記者也對上述意見領袖進行深度專訪,請他們提出未來十年台灣社會/政府最應優先執行的事項,藉此監督政府施政方向,並提供讀者進一步深思,為台灣永續發展而共同努力。本專題並特別感謝「二○三○台灣環保基金會」發起人鄭麗文對於專題發想、邀稿之協助。

 

    要描繪台灣二○三○或二○二○的景象相當困難,因為這「景象」二字涵括了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等多重面向,而這諸多面向之間又盤根錯節。這篇文章試圖從兩個角度切入簡化問題,進而釐清、刻劃出影響二○三○年台灣部分景象的關鍵因素。

 

    馬克思在其經濟史論著中指出,經濟結構等「下層建築」,是決定政治社會等上層結構的關鍵。雖然這樣的史觀外界有相當的批評,但我認為他刻劃了相當的事實,也是我預測台灣未來所採用的角度之一。

 

    例如,兩岸關係當然會影響台灣的發展,但是那一方面的政治均衡相當程度決定於雙方的經濟實力與經貿互動。簡言之,台灣若沒有經濟實力,就難以在兩岸關係上維持政治自主。而要推估台灣未來廿年後的政治框架,其關鍵就在於掌握台灣未來的經濟前景。

 

    預測未來還有一些變項是極為關鍵的,例如台灣社會的人口結構、或是全球暖化的氣候趨勢。我處理這兩個面向的角度,是將他們當作「其他重要問題」,視為「下層建築」的描繪註腳。

 

    以人口結構而言,未來台灣的人口會明顯老化,六十五歲以上的待扶養人口比例,廿年後將高達百分之廿四點三。不只台灣如此,鄰近的中國大陸也會有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屆時的年輕工作群環顧四周,將會發現自己處在一個銀髮社會。

 

    再以氣候變遷而言,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廿年內還不容易立刻減少,故其所引發的全球暖化問題在二○三○左右將更惡化。全球暖化所產生的惡劣氣候環境將使台灣的暴雨機率增加、颱風強度加劇、土石流與缺水的災變頻率上升,迫使政府每年要花大量的預算處理善後。

 

    而人口老化所需之健康社福保險支出,數額也必然驚人。如果國家財政情況不好,則這些災變善後的巨額經費需求,將會嚴重擠壓國家建設的正常經費,進而影響台灣的經濟發展。

 

    我打算把人口結構與環境變遷這兩個中長期趨勢視為註腳,把政治社會等上層建築視為經濟結構的延伸發展,而將注意力集中在經濟面。我認為這是一個合理而切實的簡化方法論,希望在下文中由此切入分析。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朱敬一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201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