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台星FTA 區域整合敲門磚…

  台灣與新加坡正式宣布將在WTO架構下,啟動FTA先期研究,顯示的意義非比尋常。首先是驗證之前政府宣稱ECFA的簽定,可帶動台灣與其他經濟體建立FTA;更重要的是台星FTA是台灣參與區域整合的敲門磚。

 

  新加坡很早即提倡「環球城市」的概念,提出「七小時飛行範圍腹地」,將距離新加坡七小時飛行範圍內的國家,均視為FTA的結盟國家,展現無比的企圖心。短短十年內,新加坡已經簽署了十四個FTA,其中十二個已生效。涵蓋美國、中國、日本、南韓、印度、澳洲等亞太主要國家,另外與歐盟FTA也在進行當中。

 

  新加坡除了極少數菸酒產品外,其他產品均零關稅,乍看FTA並無貿易利益,但新加坡仍是各國優先的結盟對象。主要原因是新加坡經貿制度完善,為國際企業聚集之地,對外連結程度高,與新加坡結盟有利於拓展全球市場及加速國際化,台星FTA正可使台灣企業利用前述優勢進行全球佈局。

 

  過去台灣在區域整合進展不順,除了中國大陸因素之外,還有市場開放準備不夠,使部分國家認為台灣僅是在利用以拓展國際空間,甚至產生「台灣只對談判FTA有興趣,但並不想簽署FTA」的印象,而今台星FTA不但有助於雙方經貿互動,更可做為未來台灣與其他國家洽簽的參考。

 

  以台灣的角度,可為國內部分服務業,爭取到進入新加坡市場的門票。因為新加坡在一九九五年加入WTO時,在研發服務、配銷服務、人力仲介、教育服務、娛樂服務、公路運輸服務等開放程度有限。新加坡在與日、韓簽署FTA時,已陸續將這些項目進一步開放。未來,台灣可以爭取這些業別的開放。

 

  從新加坡的角度,必定要求台灣開放程度較低,且新加坡具有優勢的服務業項目,例如金融、電信、醫療、觀光旅遊等。其次在製造業方面,新加坡近年來積極發展石化業,目前已初見規模,未來也是新加坡可能要求台灣開放的主要重點。另外在政府採購、標準制定及環保方面,預料台灣也須進行部分開放及調整,才能提供足夠誘因。

 

  市場開放必定面臨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國際優勢的台灣企業可以獲利更多,反之相對弱勢的產業,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畢竟這只是台灣切入區域經濟整合的起點,未來還會連接更多的FTA渠道。政府必須加速檢視產業結構,了解自身優劣,才能在談判中獲利;也才能預先擬定產業救濟政策,減少產業受損成本。透過汰弱擇強,進一步提升台灣的產業體質及國際競爭力。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大年

資料來源:2010/08/0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