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名家觀點/五個點子 讓政策貼近庶民的心

  最近,洛桑管理學院公布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排行大幅躍升至2009年的第八名,進步幅度高居世界第一,也間接肯定馬政府在此次金融風暴應對得宜,使台灣在滔天巨浪中得以安然渡過。不過,不少人批評失業問題仍嚴重、薪水依然停滯,何來欣喜之有?

 

  這樣的質問聽似成理,但事實上有其瑕疵之處,因為具有經濟學素養的學者都知道,景氣的復甦是有時間落差,有節奏感的,首先由出口接單的增加、股市的上漲,揭開復甦的序幕,或可稱之為領先指標;接單後開始生產,出口好轉,工業生產指數揚升,代表「同時指標」的改善。

 

  在景氣復甦確立,公司才開始大量雇用員工,就業增加、薪水上漲,對餐飲、計程車等服務業的需求增加,上述「落後」指標才會大幅轉好。不過,除了循環性的失業之外,產業結構轉型所帶來的「結構性」失業會不會成為常態,仍值得政府加以正視。另一方面,吸引更多海外觀光客,才能為內需增溫,也應積極推動。

 

  馬政府重塑社會價值、開放兩岸經濟之餘,但如何貼近民意,讓總體經濟指標的改善和個體庶民經濟的結合,才能扭轉民眾對政府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本文提出幾點貼近庶民經濟的點子,供政府參酌採行。

 

  其一,募集基金協助雙中一青(中低收入、中小企業及青年族群)。日前立法委員提案降低當鋪利率,固然對民眾有利,但並無法真正解決庶民的燃眉之急。政府可以考慮向企業界發起捐獻成立基金,其中四分之一做為投資、循環使用;四分之一提供中低收入族群的小額貸款以救急;另外四分之一,可以用於中小型創業者的輔導,政府可以籌組專家顧問團對創業者提供輔導,甚至透過媒體播送類似日本「搶救貧窮大作戰」的諮詢、協助等,以提高中低收入創業成功的機率。最後四分之一則用於協助年輕人的最後一哩(last mile)訓練,提高就業成功率。

 

  其二,政府應有平抑房價的因應措施。台北縣市房地產在財團、投資者哄抬下,漲幅驚人,雖然財團振振有辭地以「尊重市場機能」搪塞,但在國宅供給率偏低,民眾只有購買「貴」或「非常貴」房子的選擇時,民怨必定很深。不過,廣設國宅緩不濟急,效果也不大,可以考慮借鏡澳洲例子,由政府收購閒置房子轉租給中低收入或年輕族群,以紓解民怨。

 

  其三,全民健保在開源之外亦應有節流的配套。目前衛生署在紓緩財務困境下進行健保改革,甚至規劃二代健保,固然有其正當性,但薪資所得者「規規矩矩」地負擔70%的國家所得稅之後,還要鉅細靡遺地將收入納入健保費的課徵基礎,提高健保費,等於在一頭水牛上剝了兩層皮。因此,如何加強健保漏洞的查緝,在開源與節流中尋求平衡點,才能紓解民眾的疑慮。

 

  其四,培養官員的同理心。內閣閣員中有不少大學教授或長期位居要津的官員,支領固定薪水,對市井小民的困境缺乏同理心,故建議閣員每周或雙周坐一天計程車、搭公車,深入體會普羅大眾的想法,除經濟日報等專業報紙之外,亦可考慮撥空看看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等,以了解民眾對政府的負面看法及年輕人的想法。

 

  其五,強化公務員的執行力。公務員目前為太多會議、瑣事羈絆,可以考慮每周半天放空思考,激發創意點子,如被採用則予以記功、升遷。同時,提高公務員更好的誘因機制,以鼓勵勇於任事的官員。其次,強化跨部會整合,每一部會每年至少要有二、三件配合其他部會完成的重大任務,並列為考核的關鍵績效指標(KPI)。

 

  服務業主管機關除了管制、規範之外,也應有轄下產業發展的整體規劃,並列為行政院對各部會考核的KPI,如此才能促使服務業鬆綁、大幅提升競爭力。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
資料來源:2010/05/25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