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張榮豐:經濟困局與經濟學家

台灣的經濟問題是全民當前最焦慮,也是政府最關切的議題。台灣不只擁有一批經驗豐富的財經官員,更有數量眾多的經濟學者,但面對台灣的經濟困局,似乎束手無策,相信這是國人心中的疑惑。筆者忝為經濟智庫的一員,又曾擔任政策幕僚多年,在此擬從當前經濟學研究與政策規劃的區別,提出一個供大家思考的方向。

 

  首先,學術研究是在解決「為什麼(why)」的問題,所以會提出各種概念、理論的假設;但政策規劃是在處理「如何(how)」的問題。也就是說,政策規劃最重要在解決這個社會面對的問題,所以非常重視問題發掘,更重視政策使用者的需求調查,或利害關係人的探訪。其次,學術研究重點放在過去與現在;而政策規劃則是重視未來導向,必須投入資源、時間以評估未來環境風險及機會。

 


  第三,學術研究大部分使用演繹法,所以常常抽離時空因素,以利於邏輯的推演;但政策規劃則重視時空因素,因為時空因素與使用者的需要密不可分。第四,學術只重視因果關係的邏輯推演;但政策規劃則有明顯的目標導向,其動機都是為解決特定經濟問題,所以是目標驅動的研究。

 


關切人民真正需求

 


  第五,學術研究使用分析性的工具,重視各種變數間的關係;而政策規劃注重操作性的工具,將重點置於可塑變數的分析及操作,以利目標的完成。所以學術研究的產出是各種理論、概念或假說;而政策規劃提出的是可用的方案與標準作業程序。第六,學術研究是單構面、小團隊的進行;而政策規劃是多面向的思維,所以必須整合不同的專家,而這就需要有系統工程的概念,才能在對的地方、對的時間,放進對的專家。

 


了解了學術研究與政策研究的區別,再看看當前台灣經濟的困局,以下幾點值得吾人省思:

一、台灣經濟學界必須以研究、解決台灣經濟問題為職志,以悲天憫人的胸懷走出象牙塔,擺脫《SCI》、《SSCI》期刊論文的束縛。關切人民真正的感受與需求,重視田野調查,腳踏實地的發掘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如果吳敦義院長真正重視庶民經濟,就應要求國科會、教育部更改目前這種以《SCI》、《SSCI》論文發表數來作為教授升遷及研究資源分配依據的作法。10多年來,這套作法已經造成經濟學界面對台灣經濟困局時無可用之兵,再不改弦更張,將悔之莫及!

 


二、對於經濟政策的規劃要重視前瞻研究,目前全世界有40個以上的國家都針對本國人口、資源、技術、能源等稟賦,發展未來10到30年的前瞻計劃。但台灣目前仍無系統性大規模的發展前瞻計劃。對於國家未來的遠景與策略,常淪為不切實際的口號,如各種「亞太XX中心」、「綠色矽島」。一個國家不重視前瞻研究,企圖靠幾個口號自欺,就如同是目光如豆的看著腳尖走路。

 


三、目前台灣各個經濟智庫皆無固定的財務來源,必須每年向政府各部會競標專案以維持運作。這些競標來的專案帶有很高的本位、及時和指向性,長期以往,研究人員逐漸喪失了宏觀及前瞻性。再加上《政府採購法》的種種不合理限制,智庫無法培訓人員,研究人員也極易淪為政府官員的助理、下包商、說帖的捉刀者,甚至是政策文宣的工具。結果是財經界不只無可用之兵,政策制定也容易淪為一言堂、急就章。針對此點,政府如不願為智庫編列部分預算,也應允許企業對智庫的捐款全額抵稅。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一所所長/張榮豐
資料來源:2010年05月15日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