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顧瑩華:解開對中國大陸依賴的迷思

  目前反對ECFA的論述之一是兩岸簽署ECFA會讓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增加,使台灣對中國大陸的依賴程度加深,對台灣來說不是好事,反而增加台灣的風險。這樣的論述看似合理,但仔細深究其實這是個似是而非的看法。若純以貿易數據來看,2009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佔台灣總出口的26.64%,若含對香港的出口,此比率高達41.09%,確實偏高。


 

  但大家要仔細思考,台灣對中國大陸及香港的出口是真正賣到中國大陸內需市場消費的,還是中國大陸只是台商外銷歐、美市場的加工出口基地,台灣出口真正依賴的仍是歐、美市場;台灣對中國大陸依賴的只是其廉價的勞工與土地而已,台灣充其量只是利用中國大陸的廉價生產要素,一旦中國大陸這些生產優勢不存在時,台商是很容易轉移生產基地,另起爐灶的,因此若嚴格定義,這不叫做「依賴」,應該叫做「利用」。依照經濟學原理,廠商善用全球資源,提升國際競爭力是基本生存原則,否則廠商必然面臨被淘汰的命運。

 


  如何證明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主要是加工外銷歐、美市場,而非中國內需市場呢?這並不難。以2008下半年及2009上半年來看,全球金融海嘯重創歐、美國家,這段期間是歐、美國家經濟衰退最嚴重的時期(歐盟GDP分別衰退0.65%、5.0%;美國分別衰退0.92%、3.57%),同期間台灣對歐、美市場的直接出口分別下降3.90%、35.45%及6.85%、27.49%,但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更是大幅下降17.33%及40.70%,而這兩段時間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率高達8.2%及7.1%。

 


中國僅是加工基地

 


  若是台灣依賴的是中國大陸內需市場,在中國大陸經濟成長仍佳的狀況下,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不應該衰退如此嚴重,而是應該成長才對,顯示出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基本上大都是供應中國大陸台商加工出口歐、美市場之用的中上游原材料而已。因此當歐、美市場消費下降,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也就跟著下降,有時下降的幅度更甚於台灣總出口下降的幅度。

 


  嚴格說來,台灣真正要分散的是對歐、美市場的出口,而非對中國大陸市場的出口,這也是為什麼政府一直強調要開拓新興市場。目前在全球新興市場中最被看好的是金磚四國,而其中又以中國大陸的市場成長潛力最被看好,台灣與中國大陸不僅距離近,同文、同種、沒有語言障礙,對台商來說,要開拓及分散外銷市場,還有比中國大陸市場更好的選擇嗎?

 


  因此台灣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兩岸ECFA降低台商進入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的障礙,爭取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機會。台灣現正面臨產業由加工出口轉型為品牌行銷的關鍵時刻,兩岸ECFA正好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條件及環境,台灣應該充分掌握這樣的契機,開創一個不一樣的格局。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二研究所研究員/顧瑩華
資料來源:2010年04月22日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