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史惠慈:台灣需要爭取進入中國市場

  佔世界人口0.3%的台灣是世界第12大的貿易國,人均貿易值達2萬2824美元,是中國人均貿易值的13倍,這是台灣經濟實力、產業優勢的展現,也是台灣追求自由化、積極跨入全球貿易體系的成果。台灣的經濟成長6、7成係來自於對外貿易的貢獻,因此外貿市場的開拓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影響甚為重要。

 


  繼美國、歐盟等世界主要的進口市場後,開發中經濟體的崛起是近年全球貿易競爭者所關注的。近20年開發中國家市場所佔的比重增加12%,其中78.6%的擴增市場是來自於中國。金融海嘯後,相對歐美市場的疲弱,亞洲新興市場成為世界的焦點,尤其是中國市場。對以貿易立國的台灣而言,佔世界20%人口、世界第三大進口市場、經濟快速成長的中國市場,是台灣追求經濟發展時,應該積極爭取的海外市場。

 


  至於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台灣對中國的出口,最終的生產目的乃在於加工出口到歐美市場,故而歐美市場才是台灣真正的高度倚賴市場,而此次金融海嘯對台灣外貿出口的衝擊,不也正提醒台灣應該分散海外出口市場。

 


  除新興市場的崛起是台灣經濟發展不可忽視,必須積極爭取的外,區域經濟整合對台灣出口競爭力的侵蝕,更有群蟻潰堤之效,損及台灣現有貿易利基。因此台灣不僅要積極拓展新的市場,更應保護固有貿易利基,追求自由化的多邊貿易自由化與區域經濟整合是台灣應該努力的方向。而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洽簽符合台灣的經濟發展利益與方向,更由於台灣與中國間的語言、文化、地理優勢,應藉由ECFA洽簽提升台灣的競爭優勢,為台灣爭取更多利基。

 


為何不正視ECFA

 


  中國對台灣的經濟發展而言,是重要的加工出口夥伴,也是重要的貿易市場,但是追求自由化的台灣卻一直不敢正視中國。2002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大步的邁向自由化,更承諾於加入時放棄使用開發中國家權利,完全展現出台灣的自信與實力。台灣的經濟奇蹟也成為開發中國家學習的對象,出口加工區、科學園區等更為中國各省市所複製學習。台灣的優勢與自信、貿易自由化的追求、海外市場的拓展,卻在面對貿易市場的中國時迷失了;相對閉鎖的中國政策也讓台灣在國際競爭舞台上自廢一半的武功。

 


經濟的疲弱,台灣應該追求政策更加自由化、行為更加經濟化、政治干擾縮小化。以貿易立國的台灣,應該重視外貿市場的擴張,積極創造台灣的優勢,分散對歐美市場的高度倚賴。誠然中國對於台灣有其政治的特殊考量,台灣對於中國應該審慎的考慮,但是台灣的自信、優勢、自由化的信仰為何這麼不堪一擊?ECFA的洽簽為台灣爭取更多的優勢,化解不利的貿易競爭力侵蝕,所以不應再迷失於對中國的恐懼中,正視中國市場、展現台灣的自信與優勢,台灣所面對的選項,不應該是要不要簽ECFA?而是該如何洽簽ECFA?以此為朝野戮力合作的目標,為台灣爭取最大的利基與優勢,啟動台灣的經濟動能。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員/史惠慈
資料來源:2010年04月21日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