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顧瑩華:給台灣企業更廣闊空間

  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讓台灣經濟遭遇重大考驗,台灣面臨經濟衰退、失業、出口下降等衝擊。雖然目前台灣出口已恢復,但失業問題依舊存在,此導因於台灣經濟結構出了問題。台灣雖然服務業佔GDP的七成,但是台灣本土服務業市場規模太小,投資不足,導致服務業創造的就業機會不夠,加上台灣製造業也往高科技發展,雖然投資金額大,但資本密集度高,其能創造的就業也有限。因此要解決台灣失業問題,必須改變目前代工生產的發展模式,朝品牌之路邁進。


  目前政府鼓勵企業往品牌之路發展,但馬上遭遇台灣產品出口面對關稅不公平待遇,因為其他國家都簽有FTA,只有台灣一直被排除在區域整合外,台灣面臨嚴重的邊緣化危機。除此之外,台灣服務業因為沒有FTA的關係,同樣面臨邊緣化的問題,無法進入其他國家一起競爭,這對台灣經濟的長期發展已造成嚴重影響。隨著區域整合的加速進行,台灣的危機也跟著加速累積。

 


開拓中國內銷市場


  ECFA是解決台灣邊緣化問題的關鍵,因為所有國家都表明唯有兩岸關係改善、兩岸ECFA簽署,台灣才有機會與其他國家洽談FTA,因此ECFA非簽不可。ECFA除了具有化解邊緣化的功能外,還賦予台灣新的機會。因為中國大陸是一龐大市場,未來經濟成長空間仍大,加上中國大陸經濟已朝內需帶動成長模式發展,台灣應該充分掌握此一契機,從消極的利用中國大陸廉價勞力從事代工製造,轉變為積極的開拓中國大陸內銷市場,打開一條新的經濟發展道路。


  台灣應該用更積極的態度開發ECFA帶來的新機會,扭轉台灣目前面臨的困境。政府應該利用ECFA協助台商消除中國大陸市場進入的障礙,以增加台灣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優勢,因為中國是一個非常具有潛力的成長市場,而且市場進入障礙極高,因此台灣若能利用ECFA消除這些障礙,對台商來說是真正的轉機開始,台灣經濟也才能開創一嶄新的局面。


  台灣與中國大陸同文、同種,語言與生活習性相同,對台灣而言,開拓中國市場要比其他外商容易許多,若有ECFA的加持,台商更可以大展身手,在中國大陸市場爭取到最佳的競爭地位。台灣也可以利用這樣的優勢,吸引外商與台灣合作,共同開拓中國大陸市場。尤其是一些外商出口面對中國高關稅障礙,且投資中國具有技術外洩疑慮的產品項目,外商可以來台灣投資,利用台灣關稅優勢出口中國大陸。


幫助弱勢產業轉型


  台灣亦可以與陸資企業合作,共同開拓中國大陸市場。例如一些傳統、具有文化特色,而台灣又擁有較高管理技術或品牌形象者,透過陸資來台投資,增加交流與彼此合作機會,並在中國大陸複製經營模式,共創兩岸企業雙贏。台灣製造業在中國大陸投資非常大,一些與製造相關的服務業,若能在中國大陸取得優先進入機會,例如金融、物流、會計、審計、律師、研發服務業等,對台灣服務業的發展與出口非常有幫助,這部分亦是將來兩岸談判的重點。


  總之台灣應該用積極的態度面對ECFA帶來的機會,而不是用消極防禦性的心態面對開放的衝擊。只要政府做好配套措施,讓弱勢產業可以轉型,整體而言ECFA對台灣絕對是利多,而不是利空。國人應該對台灣企業有信心,迎接新的時代的來臨。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二研究所研究員 顧瑩華
資料來源:2010-04-16/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