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名家觀點》政府應適度干預房價

  最近,政府關切房地產價格的飆漲,不少建商馬上跳出來辯護,認為房地產價格的漲升係根據市場機能的運作,政府不應妄加干預。

 

  就理論而言,政府尊重市場機能的運行,讓價格機能運作,決定房地產價格的漲跌,固然有其道理,但在市場運作上出現失靈(market failure)的情況下,政府的適度介入仍有其必要。

 

  首先,房地產市場呈現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亦即建商、仲介業者的情報、資訊優於一般民眾,容易出現哄抬,尤其在兩岸經濟協議(ECFA)、都市更新等題材的炒作下,價格扶搖直上。大安區中古公寓上漲至每坪70~80萬元,甚至連蘆洲、新莊的新成屋都飆至每坪30~40萬元,購屋大眾更是無從判斷市場價格的真相。

 

  其次,房地產係屬於一種非貿易財,在法規管制下,外來資金不易進來,加上台北房地產不如香港、東京、紐約一般國際化,全球資金參與少。在國外業者進出受到限制下,國內財團很容易關起門來寡占炒作,藉由養地,鎖定供給籌碼。在供給有限、需求增加的情況下,價格自然大幅飆漲。

 

  尤其是台灣的國宅提供率不到5%,遠低於香港的50%,新加坡的85%,讓民眾更是無力感,當房地產價格只有「貴」或是「非常貴」的選擇時,並遠遠超過民眾的購買力時,政府還能置身事外嗎?

 

  台北縣市房地產價格固然不如香港、新加坡,但兩地的人均所得是台灣二倍的事實也不能輕忽。加上銀行濫頭寸太多,配合建商大量貸款,再哄抬價格,透過房價增值進行高度槓桿,一旦泡沫崩跌,將重創金融體系,產生社會龐大的外部成本。

 

  因此,在一個競爭不完全、國際參與有限的「寡占」市場架構下,遵循半調子的競爭市場機制的結果,導致房地產價格,不健康、不合理的漲升。

 

  當然,不少建商指出房地產為火車頭工業,一旦打壓將造成景氣的衰退。事實上,房地產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低於10%以下,產業關聯效果也不如以往。目前驅動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出口,而非房地產。

 

  也有人指出房地產價格飆升只有在台北縣市及部分的台中市,但這些地方人口占全國約三分之一,也提供了最多的工作機會,其價格的飆漲,對社會的指標意義相當大。

 

  另一方面,房地產價格的飆升也會帶來外部性,因為房地產價格上升,年輕人購屋成本增加,在經濟負擔壓力提高下,對未來前景悲觀,結婚及生育下一代也受到打擊。同時,房地產價格飆漲擴大貧富差距,也會引發族群的矛盾、治安的惡化,危及社會公平的基石。

 

  因此,政府有必要適度干預房地產價格,在供給面上,增加平價房屋的供應以減少建商哄抬價格。同時,擴大交通建設,使大眾可以選擇住在郊區不用在高價市區內蝸居,以及透過產業政策(如國土規劃、新興產業的推動等),平衡南北差距。在建立南部產業群聚、增加就業機會後,將可舒緩北部的人口壓力及房屋的需求。在需求面上,透過選擇的信用管制或提升利率、降低第二棟以上房子的貸款成數來增加投資者的成本,空地貸款審核從嚴,以及空地限期興建,方可降低假性需求,讓房地產價格回歸市場真實的面貌。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
資料來源:2010/05/06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