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服貿協議 台企攻陸好時機


  經過兩年多的談判,兩岸已經正式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兩岸經貿互動將進入另一個階段。


  在二○一○年六月兩岸正式簽署ECFA後,由於ECFA僅為一架構協定,只有在早期收穫計畫涉及少數產品及部分服務業項目之開放;而後雖然雙方也簽署了投資保障及海關合作協定,但並未涉及到市場開放部分,國人對於市場開放仍有更多的期待。此次服務業可以達成協議,為台灣企業提供了一良好的機會。


  二○一二年中國大陸服務業僅占國內生產毛額(GDP)之百分之四十三,遠低於與其發展程度相近的國家,中國大陸服務業競爭力普遍不強,不夠國際化,在WTO架構下開放幅度也不高。在目前中國大陸對外所簽署的十一個自由貿易協定(FTA)中,除了與香港的FTA外,其他FTA服務業的開放只是聊備一格。對外資企業不但限制多,各種潛規則之障礙更使外資企業時常碰壁,長久以來一直被詬病。


  由於服務業具有重要的文化內涵及地域特性,西方企業難以提供,台灣在中國大陸服務業市場具有發展潛力。


  此次服務業協議,中國大陸對於台灣在文創、運輸、電信、醫療、金融及旅行社等進一步開放,有些也高於對香港的標準,對於台灣未來拓展中國大陸市場有所助益。


  不過台灣也在金融、醫療及旅行社等項目對中國大陸開放,由於台灣服務業規模均不算大,中小企業所占比例高,政府必須未雨綢繆備妥配套措施,以因應未來開放可能所帶來的影響。


  特別是應針對各產業開放陸資來台的投資模式、股權比例限制、營業項目等,加強進行溝通與宣導,以協助業界與民眾了解開放之內容。


  另外,對於可能受到負面衝擊的項目,更應落實輔導機制,以協助業者進行調整。


  另一方面,由於服務業變化趨勢快,新的產品與營運模式層出不窮;為因應此一趨勢,未來也可考慮在適當時機再度啟動談判,逐步增加開放的項目。


  在兩岸服務業協議簽署之後,貨品貿易協議為下一個重頭戲。


  中國大陸目前工業部門關稅平均為百分之九點五,其他非關稅障礙也高,台灣必須有所突破,才能深化ECFA之效益。


  近年來中國大陸逐漸由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並由出口擴張轉為內需市場推動的模式,也使得台灣產業面臨生存的壓力。台灣應該利用此波服務業市場開放的機會,順勢擴張中國大陸內需市場。


  透過ECFA改變兩岸產業分工模式,創造下一階段的產業升級。


  台灣不必在乎新的世界工廠在哪裡,而應在乎如何藉由人才腦力的結晶及創意構想的成果,並搭配文化元素及服務的內涵,在中國大陸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劉大年/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台北市)

資料來源:2013-06-22/聯合報/A23版/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