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素彎:解決失業 最好創業

  為緩解失業潮,勞委會推出「黎明專案」,提供一.五萬個名額的就業機會,由地方政府提報僱用計畫,經費全額由中央補助,所需經費約十七億元。然而,這真是降低失業的好辦法嗎?


  回想民國九十年以前,台灣看著英美國家動則八%的失業率,必須不斷的思考如何解決失業問題,對我們來說是一件相當遙遠的事。曾幾何時,九十年起台灣的失業率從二.九九%飆升至四%以上。近兩年,由於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台灣失業率自九十七年下半年起一路攀升,至九十七年十二月已突破五%,九十八年八月時,更飆升至六.一三%,創下歷年來的新高。


  另一方面,就整體經濟而言,創業可能為經濟注入活水,更可引領產業升級。特別是在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時候,創業至少可有效地創造自我僱用機會,行有餘力還可吸納失業人口,達到安定社會的作用。不過,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近五年來的資料顯示,我國的雇主人數自九十三年的五十一萬人逐步減少,至九十八年十一月降為四十八.二萬人;另一方面,自營作業者的人數也從九十三年的一四五.八萬人,減為九十八年十一月的一三二.八萬人。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前述現象不僅是就業機會的喪失,也是企業家精神的萎縮。相對於歐盟、APEC等國際組織正積極鼓吹發揮企業家精神的作法,我國目前正與全球的創業趨勢背道而馳。自營作業者人數大幅減少,值得我國在創業政策上進一步省思。


  其實國內現有的創業相關協助措施,內容從創業課程的培訓,到創業後資金的取得,以及後續的經營管理輔導等,已將創業過程一路上的需求完整涵蓋。不過,目前所見都僅止於錦上添花,可是創業者心靈深處的痛卻一直被忽視,那就是創業屬高風險,成敗完全由創業者自行承擔,萬一創業失敗,可能一生積蓄化為烏有,或家計生活受到嚴重衝擊,進一步引發社會問題,但目前並無任何的社會協助措施可供援引。


  多位國外學者研究顯示,賦予創業者較佳的社會安全保障,有助於鼓勵失業或一般受雇勞工開創自己的就業機會。近年來歐洲國家已經逐步改善創業者的社會保險條件,以降低創業的風險,其中又以提供創業失敗者失業津貼較多,透過創造一個安全無懼的創業環境,吸引更多人投入創業的行列。


  例如芬蘭在一九九○年代經由營造適合創業的環境來鼓勵創業,成功的將失業者轉化為創業生力軍,目前芬蘭持續以「自我雇用者失業保險制度」改善創業環境。丹麥也開辦「自我雇用者的失業保險」,以鼓勵發揮創業家精神,降低對社會福利的依賴。英國則提供創業失敗者「尋職者津貼」。目的在改善創業者對失敗的擔心程度,以鼓勵有志創業者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實踐創業理想。


  為了避免勞工非自願失業生活無著,我國政府開辦了失業保險,但對於創業前三年失敗率可能高達二至三成的創業者而言,一旦創業失敗則完全無任何的退場機制。根據中小企業處去年六月對有意創業者的調查,有六三.五%的受訪者表示其在考慮創業時,曾擔心萬一創業失敗,會對家計有所影響;有八一.三%表示創業者失業保險可降低其對創業失敗影響家計的擔心。可見擔心創業失敗是影響創業與否的因素之一,惟政府部門基於本位主義,多不願照顧這些創業失敗後回歸失業者身份的弱勢族群。


  目前政府寧願支付十七億元維持一.五萬名的就業機會,是否應該考慮以同樣的金額,為每年十萬家新創事業在創業風險最高的前三年開辦創業者失業保險,許創業者一個未來,也為這些積極想要拚經濟的人,一個比較好的創業環境。讓創業成為降低失業的良方。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經濟所研究員兼副所長王素彎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A18/時論廣場 201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