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健全:《名家觀點》ECFA 應許台灣一個未來!

  近來,反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聲浪不小,他們除了不滿對弱勢、藍領族群的衝擊,也對兩岸更緊密經貿合作後,可能促使台灣工資向大陸靠攏的「要素價格均等化」憂心忡忡;同時,也擔心ECFA的簽署只對資本家有利,不利勞工階級。不過,在擔憂ECFA衝擊之餘,我們也不能不衡酌全球經濟情勢的變化、未來主力的產業的發展,以及年輕人的未來。

 

  就全球經濟趨勢發展的觀察,首先,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歐美經濟持續低迷,反之,未來數年中國大陸仍將保有8%以上的經濟成長率,接軌中國大陸,分享其成長動力,為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主流策略。

 

  其次,區域化的潮流形成,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球已有400多個自由貿易協定(FTA)的簽署。尤其是和台灣關係至鉅的東協加一、加三通過後,台灣利潤不高產品的出口,在關稅課徵下,相對於東協、大陸的出口產品將處於不利地位。在競爭力轉弱之際,可能面臨外移的抉擇,一旦製造業外移,資訊、通訊服務、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也會被迫跟進,未來的失業狀況將更嚴峻。

 

  再者,服務業已占台灣GDP七成以上,其升級轉型成為台灣經濟未來成長的動力,但台灣國內市場太小,必須有一較大的本土市場(home market)才能發揮規模經濟、發展品牌,進而脫胎換骨,成為驅動台灣經濟、創造就業的動力。在服務業的發展上,如能善用大陸市場的規模效益,發展品牌、全球布局,並派遣台灣人力經營海外據點,將有助於台灣年輕人的就業及增進國際化視野。

 

  因此,ECFA固然對弱勢產業及其勞工有衝擊,但對整體經濟、優勢產業有利,且應許年輕人一個有發展的未來。不過,為了降低對弱勢產業的衝擊,我們可以設法將之納入保護名單,最後再開放,並透過成立基金、補助、輔導、轉業訓練來緩和ECFA對其衝擊。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固然企圖利用ECFA來框住台灣,反對獨立,但台灣則可以利用ECFA強化經濟優勢、布局全球,雙方各有所圖,端視台灣能否善用ECFA的機會槓桿資源、強化競爭優勢,為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累積動能。台灣才有未來生存發展的空間。

 

  接著,本文針對反對ECFA的論點,提出澄清加以釋疑。在要素均等化價格的討論上,兩岸貿易將壓抑台灣工資的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固然有其立論基礎,但係建立在若干假設之上,同時,若依此推論,是否所有和中國大陸貿易的國家,其人均所得均將大幅下降?但證諸美國、新加坡、韓國和中國大陸有大量貿易的國家,其人均所得均未下降甚或上升,顯現兩岸貿易並非台灣工資停滯的原因,而係台灣代工的發展模式有改弦更張的必要。

 

  此外,台灣專上學歷工作者工資十年來維持不變,和高等教育近十年來的高度擴張也有不少關係。在大學畢業生成長二倍,碩、博士生成長三倍以上的情況下,產業未隨之升級,工資水準自然停滯。未來唯有加強專業與技職教育、提升人力素質,並強化接軌國際化能力,才足以大幅提高國人的工資水準。

 

  另一反對論點為:簽署ECFA只對資本家有利,不利勞工階級。事實上,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唯有資本家在投資過程中可以獲取利潤,才會繼續投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目前,不少投資大陸有成的台商,開始將利潤匯回,並選擇回台上市,對台灣的經濟、資金的活絡有相當正面的效益。

 

  當然,不容否認,ECFA只是台灣鞏固市場的短中期手段,絕非萬靈丹。長期而言,台灣廠商仍需持續進行產業升級,透過大陸市場的保障來槓桿資源、發展品牌、營運全球。以東協加一而言,從簽署後迄今,中國大陸在東協國家市場占有率逐步提升,反之,東協在中國大陸的占有率並未顯著上升,可見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只是手段,關鍵仍在於產業創新升級才足以維持競爭優勢,爭取台灣可大可久的利益。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
資料來源:2009-12-17/經濟日報/A4版/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