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陳章真:產銷連線 找回台灣茶甘味

  這十幾年來,許多台資茶企業和茶農相繼前往中國投資,他們利用中國廉價勞工在中國製茶,其烘焙設備與製茶技術,則都是由台灣的師傅前去指導設廠與生產,使得其茶葉品質與台灣生產的茶葉不相上下。

 

  然而,烏龍茶對中國地區的民眾而言,是一種新的茶品系,比如福建人習慣喝鐵觀音全發酵茶品系,江浙人喜歡喝毛尖與龍井等綠茶品系,北方人基本上談不上有喝茶習慣;在台資茶企業至今仍在為開發與拓展中國市場而努力之際,其茶葉難免會經由東南亞國家轉口到台灣市場來,造成台灣中低海拔的茶很難與之競爭。但就長期來看,烏龍茶一旦打開了中國市場,對台灣本土茶葉銷往中國無疑是項利多。

 

  因此,當前最迫切的工作,是政府在推動茶葉生產履歷的建立時,應該編列預算聘請專業的種茶輔導員,教導茶農安全使用農藥等的觀念。其次,當許多茶農的茶菁混合在一起抽檢,一旦發現農藥殘留,也已無法得知是那一家茶農的茶菁出了問題;檢測農藥殘留等方面的問題,還有待農政官員的協助解決。此外,這些年來,茶葉已形成了一種代表品味的消費,消費者也往往以為貴的茶就是好茶,造成茶葉定價上的混亂;相對的,在台灣茶葉定價機制混亂的情況之下,更助長了茶葉的進口。

 

政府如果能正視這些問題,尋求解決之道,假以時日,台灣本土的茶葉一定能在中國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十幾年來,我農政官員對台灣農業的發展似乎缺乏信心,因此,對我農(企)業業者赴海外投資,尤其是到中國投資農產生產者,多半都屬於禁止類的產品項目,但事實證明是禁止不了的。我農產產銷實可一方面藉由在農業技術、田間管理以及採收後處理等環節上做改善和調整,另一方面應盡可能的讓專業農業公司(貿易商)參與從產地供應鏈的管理做起,以達產品品質的提升和供貨的穩定,進而依據市場訂單,推動整合生產者以及擴大生產規模的工作,如此,台灣農業的未來才有希望。

 

 

作者:陳章真/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資料來源:2009-12-16/聯合報/A17版/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