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朱敬一:《名人堂》台灣的「肥貓變奏曲」

在去年底金融海嘯之後,台灣社會對於紐約華爾街所養的肥貓也有了若干認識。這些投資銀行的經理人待遇動輒每年數百萬美金,外加分紅、股票股利、獎金、選擇權等,一年撈上千萬美元都不稀奇。尤有甚者,肥貓通常還有黃金傘保護;萬一自己被提前解職,還能再領上一筆補償金。公司股票成為壁紙,但公司的貓卻肥到腰圍卅吋,怎麼看都令人討厭。

 

 

台灣貓兒 身材苗條

 

但華爾街肥貓交響曲漂洋過海到了台灣,故事場景都有了改變。台灣貓種腰圍不大、待遇也不怎麼高,各部會附屬營利事業的主管月薪都不准超過部長,卻也都被歸類為「肥」。華爾街肥貓都是些私人公司的企業主,但台灣抓肥貓卻全在政府附屬單位、財團法人等準公營單位尋尋覓覓,揪出一些臉部臃腫的病貓。他們算不算肥可以討論,但交響曲如此變奏,恐怕是有後遺症的。

 

其實,把開創性、但有政府投資的事業主管的薪水全部比照部長,本來就不太合理,因為台灣部長的薪水原本就偏低。新加坡的部長每年薪水約四千多萬台幣,算一算一個月三百多萬,是台灣部長的近廿倍。如果台灣部長級的薪水也算肥貓,那麼新國部長簡直就如獅虎一般,不知要如何衡量了。

 

民粹批判 反向淘汰

 

拿台灣與華爾街比,還得注意「情境」的差別。在金融海嘯期間,華爾街諸貓之所以惹人厭惡,是因為「公司乾瘦、經理癡肥」,兩相對比極不勻稱。假若某貓每年能幫公司賺一百億元,那麼股東也許就願意將此貓貢養在太師椅上,餵油給肉,讓此貓長得肥厚多汁。因此,重點是:貓的體型與待遇一定要與公司一致;公司大賺則貓可肥,公司虧本則貓不可肥。

 

由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就得格外小心社會圍剿肥貓的妥適性。如果一隻貓能幫某台灣開創性事業每年賺進數千億元,那麼我們多給他些紅利有何不可?相反的,如果我們立法規範經理人待遇不得超過每年百萬,結果使得一流經理人不屑一顧,只有八流經理人趨之若鶩,形成「來者不善、善者不來」的反向淘汰,只能吸引一批吹牛拍馬的退休官僚進駐,弄得企業連年虧損,這是台灣人民的福氣嗎?我們究竟希望企業與經理人皆肥?抑或企業與經理人同瘦?

 

新興產業 亟需好貓

 

舉例而言,台灣要推六大新興產業、要吸引優秀企業人才回來領導。但如果社會上這麼看不慣肥貓,即使有人能把產業帶得如兩兆雙星一般耀眼,也不准他有好待遇。這樣的心態,要去哪找優秀經理人來自投羅網呢?人才不來,台灣新興產業要怎麼發展?抓肥貓抓過頭,就會逼得健康貓兒移往其他公司或其他國家。反向選擇下,台灣到時沒有肥貓、卻有鼠輩橫行,就虧大了。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

資料來源:2009/09/19       聯合報       A4版/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