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陳信宏、林欣吾:《專家觀點》從創新論庶民經濟

  新閣揆吳敦義拋出「庶民經濟」概念後,引發各界的討論,特別是 經濟指標層面。主要的討論是經濟指標要如何反映一般民眾的切身感 受,因此被提出來新指標包括:餐廳與娛樂場所營收/稅收、航空貨 運業務,和高速公路上奔馳的貨櫃車數量等。這些所謂的「庶民經濟 指標」或許可作為景氣評判的依據,但切身感受主要反映當下的情況 ,不像傳統的經濟指標有領先指標與落後指標的分類,若只以此為據 ,容易忽略了政府決策所需的脈絡深度。

 


  更重要的是,「庶民經濟」要如何落實?我們嘗試拉長歷史縱深, 從創新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拋磚引玉。


 

  台灣的經濟發展有歷史的時空因素,但現在也因為歷史的轉折而面 臨瓶頸。從創新的角度來看,台灣目前的經濟結構可歸類為工業化時 代的「雙元經濟」。一方面,我們有出口導向的工業部門,這是循著 雁行理論下國際生產網絡層級遞移的「產業升級」產物。這類製造業 發展模式大多循著產品與技術升級、深化上游製造原材料與零組件的 方向發展,棄守部分或外移低價的產品或價值鏈,以垂直和資本密集 的方式轉進到部分高階或上游的價值鏈,但少涉及設計與品牌等價值鏈。

 


  中間財為出口大宗

 


  而且,受產業升級型態和對外投資的影響,中間財已成為我國主要 出口產品,比重超過七成;甚至於配合國際品牌大廠的需求,我國有 超過七成的企業研發支出是在占出口比重約四成的ICT領域。換言之 ,我國絕大部分的企業研發支出是配合海外的需求。

 


  另一方面,我們的一些內需導向部門,大多是受保護的部門(如國 營事業相關部門)、或以行政規範節制的「準產業部門」(如醫療、 教育)、或結構零散的部門(如部分服務業與農業)。他們相當的本 土化,直接提供在地居民服務,固然有許多全球頂尖的成就,政府引 為未來政策的產業方向,但是由於政策與結構因素,也使他們長期比 較缺乏競爭,進而影響他們創新與發展的動能,當然對其在地服務及 經濟發展的貢獻也因而受到侷限。

 


  如果中、印不崛起,台灣或許還可持續這種發展方式,但是在很多 新興產業的國際移動過程中,台灣已經開始面臨來自中、印等國的直 接競爭。再者,中國大陸即便要轉型為以內需為成長動力,台灣只以 中間財能夠進佔中國大陸內需市場嗎?更何況我們的中間財也將要面 臨中國大陸的進口替代競爭。

 


  解決民眾需求進而帶動出口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創新更應如此;政治人物喜歡講「民之所欲, 常在我心」。但是,台灣的一個大問題在於我們的研發創新主要在解 決海外或國際大廠的需求,較少能夠系統性地解決多數民眾的切身問 題。即便我們有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卻也無法適時地回應台灣面對 災變的需求。雖然我們無線通訊普及率高,也率先鋪設WiMax,但卻 也尚未能解決政府回應民眾需求的問題。

 


  解決國內的問題能夠帶動創新和出口嗎?許多小國寡民國家在一些 領域的成就,證明這是可能的;但需要搭配國際連結策略,例如芬蘭 的無線通訊、丹麥的風力發電。荷蘭甚至因應氣候變遷,正在推動以 與自然和平共存為主軸的「三角洲計畫」。而泰國與韓國的醫療觀光 也是先以服務國內需求奠定基礎,再進而服務國際。

 


  而且,越往中間財方向發展,資本和技術越密集,一方面所能創造 的就業越有限,另一方面,許多製程設備更依賴國外進口。循著這個 方向,政府即便要刺激投資,也會面臨水電環保等方面的壓力。

 


  換言之,台灣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有其侷限性,諸多公共要素的投 入已趨於邊際生產力遞減。因此,「庶民經濟」的重點不在於指標之 爭,而在於政策與創新的成果能否更貼近多數民眾的切身需求,一方 面解決在地多數民眾的需求,並由此發展出創新產業和出口的可能性 ;一方面透過公共服務的提供,增加在地居民生活的便利性,以協助 擁有生產力民眾有效發揮其生產力。

 


  台灣發展模式的路徑相依畢竟無法一夕改變,但是,至少某些領域 要能系統性地解決國內需求,政府與民間可藉國內的挑戰帶動貼近人 性與庶民的創新。甚至於,要扭轉既有的結構,經濟發展已不再是經 濟部與經建會的責任,其他部會也休戚與共,這或許可以從讓每個部 會在其權責領域認養「產業創新條例」,驅動民間或產業部門以改善 在地居民生活品質為創新目標作為出發點。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信宏,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林欣吾

資料來源:2009/09/28 工商時報 A13/經濟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