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朱敬一:《名人堂》ECFA談判 該有一個大戰略

  在過去半年之中,馬政府努力規劃研議ECFA的內容,但社會上始料未及所出現的兩個爭議點,卻根本不是ECFA的關鍵。爭議之一是「一哥」與「發嫂」的白目文宣,爭議之二則是各行各業在簽署後其營業規模所受衝擊的數字大小。前者被社會罵到臭頭,現已廢止不用,算是止住了血;惟營業規模衝擊數字大小的爭議,恐怕還要吵一陣子。但是坦白說,我實在不認為這是個有意義的辯論戰場。

 

電腦模擬 只看過去

 

  台灣若與對岸簽署ECFA,當然牽涉到許多進出口品項的關稅調降,故以電腦模擬估算在均衡時各產業所受的衝擊,顯然是該做的工作。但是,就ECFA的整體評估而言,這樣的模擬估算只能算是百分之廿的工作;其餘百分之八十的效益評估都不會在這個模擬數據中呈現。這背後的重要環節,值得向讀者解說。

 

  兩岸簽署ECFA當然是著眼於「未來」,但所有能做電腦模擬的產業,絕對是「現有」產業。未來產業現在還沒有出現,資料闕如,焉有可能做電腦模擬?舉個例子:行政院六大新興產業中有一項是國際醫療。就實務來看,國際醫療最大宗的可能客源,當然是地緣近、所得高的中國大陸人民。目前,台灣的國際醫療業務量微乎其微,但既然兩岸要談ECFA,將來台灣在國際醫療這一塊究竟希望與對岸達成什麼樣的服務業合作模式,當然是現在該談的。

 

台灣經濟 著重未來

 

  同理,行政院若要推動文創產業,當然也不會自限於兩千萬人的台灣市場,而會著眼於十幾億人口的華人文化市場。那麼台灣文創業希望與對岸有什麼樣的合作,也就自然是ECFA所可著力之處。依此類推,生物技術、品牌農業、綠能產業、觀光發展等,也一定有許多值得與對岸洽談的互惠題材。目前電腦模擬絕大多數的目標都放在工業產品的降稅,缺少服務業、亦欠「未來」視野。在這麼一小塊戰場爭辯膠著,實在有點奇怪。有人將ECFA比喻為一本書的目錄,而電腦模擬只能算是書本的前言。在前言就吵開,後文的重要性自然就被掩蓋了。

 

  兩岸談ECFA,大約是一甲子以來雙方政府經濟面向最廣泛的接觸。照理說,行政院所推六大產業的主管機關如果真的想要藉此機會力圖振作,應該會卯足了勁分析情境、算計損益,先分頭規劃,再向行政院爭取各產業希望合作與不宜碰觸的議題。行政院彙整了各主管部會一整串的需求,整體斟酌之後,再提出ECFA談判的若干項要求與條件。這,才像是整體作戰的談判策略。

 

談判策略 整體規劃

 

  可惜的是,到現在我們都還只看到過去、沒注意未來;只關注既有、沒著眼新興;只有經濟部一頭熱、不見其他部會積極投入;只有小數點下一位的微觀「專業調整」、沒有大開大闔地宏觀戰略佈局。眼看著年底就可能上談判桌了,現在的情況是:時間在跑,對岸在笑;台灣戰略,還有得喬。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

資料來源:2009/08/10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