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吳惠林:《經濟前瞻》誰能回答「無就業復甦」的難題?

《經濟前瞻》誰能回答「無就業復甦」的難題?景氣復甦,各行業應先蓬勃發展才對,但現在的情況卻不是這樣,全球各國雖然都可看到復甦徵兆,但失業率卻持續攀高,因此在政府提出對策前,個人宜及早認清真相、相互扶持度難關。


  對於全球經濟是否出現復甦徵兆,近期仍是撲朔迷離。


  新成立的金融穩定委員會(FSB)主席德拉吉(Mario Draghi)6月 27日在瑞士巴塞爾表示,「雖然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仍舊脆弱,不過正出現令人信服的復甦徵兆。」而歐洲製造業和服務業6月份萎縮幅度為9個月以來最小的,美國5月消費者支出亦有所成長。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日前上調30個會員國的經濟成長預估,是2年來第一次。這些都是全球經濟改善的訊息。


  不過,世界銀行6月底發布最新報告,卻又調降今、明2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值,分別由3月預估的-1.7%和2.3%,下修至-2.9%和2 %,幅度還不小。


  經濟復甦時程還有得等!


  雖然看法紛歧,但已由一片看衰進展到部份看好,應可說「止跌」、「落底」的日子已可預期。相對國際經濟這般情勢,深受國際因素影響的台灣經濟又是如何?


  據行政院經建會的5月份台灣景氣指標,雖然景氣對策信號連續亮出第9個代表不景氣的「藍燈」,但綜合判斷分數卻較上月增1分為1 2分,而領先指標和同時指標均已連續4個月上升,且景氣領先指標6 個月平滑化年變動率3.5%,也由過去16個月負值以來首度回到正值,更表示景氣收縮期已經過去。不過,5月景氣分數增加又是貨幣總計數M1b變動率提升之貢獻,難免加深「停滯性膨脹」的疑慮。


  再來看台經院公布5月份製造業和服務業營業氣候測驗點,兩者都較前月上揚,而且是連續第5個月揚升,與經建會景氣對策信號呈現相同的復甦在望訊息。不過,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公布的6月「消費者信心指數」調查,不但總指數較前月微幅下滑、中止連續3個月的上揚,6項構成指標且都全部下滑,滑幅最大的是「未來半年投資股票時機」,降幅第3的「未來半年國內就業機會」分數最低,只有34.9 5點。


  綜合這些訊息,或可解讀為經濟景氣不再惡化,但支撐力道卻是金融面而非實質面,也就是虛浮而不實在。這背後或者正反映出各國政府「印鈔救市」,拚命「創造內需」的成效。無怪乎當有些學者專家提出政府應開始研擬退場機制政策時,政府官員會趕緊出面說「不宜」。


  就在景氣訊息不明朗,但被普遍認定止跌且復甦在望下,對經濟成長率的預測也有機構停止下修,國內的寶華經濟綜合研究院就在6月 22日上修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測值,但也從原本負4.8%,只略微上修為負4.6%,而且還是國內各機構最低的預測值。所以,或可這樣說,不論未來半年會有何等的反彈回升,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恐怕難逃負值,甚至會比2001年的負2.2%還低!


  雖然今年台灣經濟將是負成長已聽不到異聲,但展望明年卻咸認會是正成長,而由負轉正的復甦之路會是怎麼個走勢,正是當前最夯的議題。迄今有V型、半V型走平、U型、魚鉤型、W型、L型、NIKE型等等說法,唯一有共識的是「復甦時程漫長」。


  在漫長的經濟復甦時程中,除了要防範「停滯膨脹」外,還有2月底就被公開提出的全球性「無就業景氣復甦」,必須準備因應。這種局面就是縱然經濟已經復甦,但就業機會仍然不見,甚至失業情況還持續。


  中大台經中心6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以「未來半年國內就業機會」分數最低,已反映台灣民眾對未來半年就業機會的悲觀。其實,美國總統歐巴馬在6月底白宮記者會上就表示,預估美國今年失業率將超過10%,他在2月簽署7,870億美元刺激經濟法案時,還認為可維持在 8%以下,可見實際就業市場的嚴峻程度。


  回頭看台灣,行政院主計處6月22日發布的最新5月平均失業率5.8 2%,較前月升0.06個百分點,失業人數63萬3千人再創新高,且畢業季節來到,大專畢業生找工作又較往年困難,失業率會再升高應可預期。行政院劉院長6月23日已坦承,失業率在7至9月還會攀升,恐將達6%。因此,如何讓失業不再惡化、如何創造就業機會,可說是當前各國最棘手課題。而景氣復甦,各行各業蓬勃發展是先決條件。


  及早準備面對「無就業景氣復甦」


  令人沮喪的是,儘管關於景氣止跌、甚至復甦跡象已露,但時程漫長,何況還得面對逃不掉的「無就業復甦」局面!今年2月,三菱UF J首席財務經濟學家盧布奇已表示,未來可能出現「經濟衰退結束,工作卻仍持續流失的尷尬情況。」美國聯準會部分官員雖預估美國經濟將在2009年下半年恢復成長,不過失業率在2011年或之後,都無法降到7%以下。


  這也意味,美國可能正遭遇1991年以來的第三度無就業復甦。199 1年3月,美國經濟衰退落底,失業率卻持續提高15個月,在1992年6 月達到7.8%高點,是第一度無就業復甦。最近一次經濟衰退在2001 年11月結束,失業率也在2003年6月上升到6.3%的最高峰。這次金融海嘯帶動工作流失,範圍可能更廣、時間更久,顯示未來在經濟最終重回成長軌道時,工作流失的情況將更難改善。


  台灣在2000年底曾出現失業潮,失業率連升13個月,在短短5個月間就有21萬個工作消失不見,用了2年時間才把這些工作找回來。如今,這波金融海嘯所引起的情況更嚴峻,而且是全球性的,要將工作機會找回來難度更大,看來「無就業景氣復甦」的期間會更長。對於即將來到的這種情況,不能寄望政府的促進就業政策,人人認清真相,自我調適、相互扶持、自助,互助還是較實在!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D4/經營知識 2009/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