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朱敬一:《掌握財經關鍵》環境極端 人也會變得極端

  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究竟能扮演什麼角色,始終是個學者爭辯樂此不疲的話題。這些爭辯倒未必只是著重於社福政策與貧弱照護,經濟管制之鬆緊拿捏其實也是重點。


  金融海嘯 銀行國營爭議


  以此次金融海嘯為例,共和黨執政期間對華爾街管束甚少,民主黨就對此大力抨擊。而對於海嘯後的救援措施,民主黨的極端代表如克魯曼者,甚至不排斥政府接管若干銀行,使之成為國營,但共和黨卻堅決反對。他們只願意插手紓困、或擔保債券,卻不願意買下事涉經營權的「股票」。民主共和兩黨經濟思惟之歧異,由此可觀其梗概。無論如何,大政府學派極端到主張把銀行收歸國營,恐怕也是少見。即使是同屬大政府學派的美國前財政部長桑默斯,也不認同克魯曼「國營銀行」的觀點。


  的確,經濟學家雖有門派差異,但對於「尊重市場機能」這一類的大原則,大家是不會有爭議的。以往之所以會產生歧見,一定是某人提出了極端的主張,例如主張政府干預極端到「收歸國營」的地步,觸碰到一些人的底線,那時圖窮匕見,學者之間翻臉的機會就大增。


  什麼時候會讓經濟學者提出極端的主張呢?通常是極端的環境。當去年底金融海嘯發生,華爾街烏煙瘴氣時,就會出現把銀行收歸國營的聲音。


  恐怖攻擊 看出更多極端


  在九一一美國遭受恐怖攻擊時,那些打從心底反民主、擁威權、對法治一知半解的看法,就會在布希攻打阿富汗、伊拉克的時候,在一旁搖旗吶喊。古人說板蕩辨忠奸;我要說的則是:極端的環境,才能看出人有多極端。


  芝加哥大學貝克(Gary S. Becker)教授幾乎是我過去卅年的學界偶像,他也在一九九二年拿到諾貝爾獎。貝克是廿世紀經濟學界公認的莫札特,率先用經濟學分析犯罪、歧視、生育、毒癮、婚姻、偏好、人力資源、政治遊說,其學說真的是遍地開花、貢獻卓著。貝克身處美國小政府學派大本營的芝加哥,當然是保守派,但究竟有多保守,要到九一一事件發生後才知道。


  二○○六年八月,貝克發表文章贊成對一般美國人民監聽、也贊成美國對他國發動先制性攻擊。在已經確知伊拉克大規模毀滅性武器訊息不實後,貝克還是美國聲名狼藉國防部長倫斯斐的顧問。此外,他在二○○五年接受布希總統頒發的白宮自由獎章,也飽受批評與責難。我眼見學界偶像與自己的民主自由人權理念有這麼大的差距,心裡其實好生失望。


  去年,我在對高中生上社會科學概論時不斷告訴他們,法政經社雖然在大學裡分屬四個不同學科,但其實是彼此銜接的整體,要學到圓融一貫,才能耳順、不惑。


  怎樣才能算是圓融一貫呢?就是要在面對尖銳的環境時,還能守得住平等、自由、法治、人本、多元的大原則。如果因為恐怖攻擊的擔心,就能同意未經法院核准的監聽、永無止期的監禁、凌虐犯人逼問「或有的口供」、甚至不經司法程序「處決可能的敵人」,那麼這些人即使有絕佳的經濟專業,卻也有極差的公民通識。


  圓融一貫 才是公民導師


  以前有一位芝加哥大學校長何金斯(Robert Huchins)曾說,「教育的目的不在訓練專業,而是培養公民」,旨哉斯言。要在芝加哥街上找一位專業經濟學者一點都不難。但是要在當地街上尋找公民導師,恐怕還不容易呢!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A8/財經新聞 2009/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