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朱敬一:《名人堂》「和光同塵」才是培育菁英的有效率環境

  雖然教育學習是一個終身持續的過程,但我們還是可以大略將它區分為兩個階段。在進入大學專業領域之前,包括國小、國中、高中、甚至大學一、二年級,都是屬於通識教育;大學三年級之後,才真正進入術業專攻階段。前述區分,對於釐清若干教育觀念,有相當的幫助。

 

通識教育 是為向心力

 

  二○○八年主持全台七所頂尖大學通識教育評鑑時,我引用一段芝大何欽思(Robert M. Hutchins)校長的話,來解說通識教育的緣由。何氏指出,通識教育的必要性,是相應於過去數百年科學分工、深入專業的趨勢。科學本質就是對分工的特定領域專注而深入;但在科學分工下,若學校教育也比照切割,則學生所學也會傾向窄化、集中。然而社會是一個不易分割的整體;訓練窄化的社會個體彼此之間難免會有較大的距離,於是社會的「離心力」就會增加。通識教育之所以日趨重要,其實是相應於社會離心力漸增而來的。

 

  如前所述,既然通識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強化社會向心力、培養公民素養,則有效率的通識教育,即應使受教者身處的環境為社會的真實樣本,而不是「皆為富有」、「皆為天才」、「皆為放牛」的虛假樣本。不只通識階段如此,即便是專業訓練階段,如果將來的專業亦需面對真實社會,那麼也該避免菁英式的學習環境。簡言之,菁英環境對通識教育而言是沒有效率的。

 

教育環境 要和光同塵

 

  美國某知名大學法學院招生時,曾因平權法案而錄取了一些成績普通的非洲裔學生,被成績較高的白人學生告到法院,認為招生不公。學校則答辯說:法學院訓練律師,而律師將來要在美國社會執業,面對各式各樣的人群,故他們的培訓環境本即應與美國真實社會相容,因此法學院招收學生必須要顧及社會族群組成比例。

 

  在通識教育階段,當然可以對部分學生每週安排七、八個小時特殊性向的菁英式「課程」,但卻不宜有所謂菁英式「學校」,破壞了通識教育應有的「常態社會」環境。套句老子的名言,既然要培養學生的社會向心力,就應該在「和光同塵」的環境下才能竟功。社會的離心力來自過於強調術業專攻、尖銳突出;老子說,唯有在和光同塵的環境中才能挫銳解紛。就高中教育而言,這實在是非常值得省思的大智慧。

 

拋開本位 找理論基礎

 

  我曾經在明星學校讀過書,但是既然要討論問題,當然得跳脫本位立場,從道理面析論辨明。相信沒有人反對像哈佛、柏克萊這樣的明星大學,因為那是專業取向的成就肯定。相信也沒有人贊成明星托兒所,因為那實在不是兒童所應面對的社會真實縮影。

 

高中該不該有明星學校,實在該有個堅實的理論觀點才是。「和光同塵」大概是最具說服力的理論基礎。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


資料來源:2009-07-13/聯合報/A4版/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