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劉大年:《觀念平台》海西區與ECFA

  最近中國大陸國務院發布有關將在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框架下,將海峽西岸經濟區(海西區)作為對台灣先行示範區。所顯示的意義,非比尋常,值得台灣重視。


  首先在建立兩岸綜合性合作協定方面(台灣目前稱為ECFA),中國大陸官方雖多次聲明支持此一構想,但尚未提出具體的推動方向。而在台灣方面,則已提出多項推動方案,包括架構協定、部分產品提前開放(早期收穫計畫)等;另外也對若干議題例如不開放大陸農產品及大陸勞工表達立場。此次中國提出以海西區作為先行示範區,顯示中國在推動ECFA之初步立場,不但可以作為兩岸未來建構ECFA的基礎,更對加快推動ECFA有實質貢獻。


  海西區是以福建省為主體,另外包括浙江省南部、廣東省東部以及江西省東南部,面積約二十五萬平方公里,人口為九千萬人,二○○ 八年平均GDP約為二七○○元美金,雖不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環渤海灣等地富裕,基礎建設也不及前述地區完善,但其生產成本也相對低廉,更是中國目前優先積極發展的沿海區域。而且海西區離台灣距離近,在三通等相關政策鬆綁下,更可凸顯海西區的優勢,海西區與台灣共生共榮的前景實可期待。中國在「海峽論壇」舉行之際,將海西區列為兩岸先行示範區,雖然不脫宣示意涵,但也具有實際的經濟誘因及溝通互惠誠意。


  未來我方應思索有效掌握此一機會,以海西區合作為跳板,進一步發展台灣經濟。首先我方應提出在ECFA架構下希望與海西區合作的領域,並列為兩岸談判的優先項目。適合作為海西合作領域的產業應以台商投入高、兩區互補,且不與長三角、珠三角等既成產業競爭者,如農業加工、機械產業以石化業都是可以考慮合作的方向。除了製造業外,也可將海西區作為我方開放金融服務業的試點。另外,海西區目前基礎建設仍然不足,也可考慮引導台商投入當地的基礎建設,擴增合作領域。


  其次,在合作方式上應採彈性機制,因為海西區面積為台灣的七倍,且分屬多個行政區,要發展整區合作模式並不切實際,因採較可行之「點對點」合作方式。意即在兩岸分別選取特定區域(如工業區),並以經貿特區的概念,互相進行深層加工,將兩岸原有的生產聚落及區域內生產活動緊密結合,以發揮兩岸互補優勢。


  目前海西區中可能優先與台灣落實合作機制的城市為「廈門」及「福州」,其分別與金門及馬祖相望。政府也應考慮在推動ECFA的進程中,納入金門及馬祖的角色與空間,以協助離島經濟發展。金馬離島經濟規模雖小,但地理位置優越,只要適當運用政策資源,將可協助離島搭上兩岸合作的利益的首航車。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大年
資料來源:中國時報 A19/時論廣場 200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