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朱敬一:《名人堂》經濟學家談情說「愛」


  最近數週,葉金川愛不愛台灣或陳菊愛不愛台灣,以及他們兩人誰「更愛」台灣,成為輿論討論的焦點。一般人以為經濟學家擅長理性分析,不了解感性世界,其實是百分之百的誤解。「愛」是正港經濟學分析的範圍;不信,我解釋給你聽。


華人社會 偏愛男孩


  華人家庭長久以來有重男輕女的傾向,許多父母親都偏愛男孩。他們口頭上不便承認,但在作為上卻是無所遁形。父母做產前超音波檢查,發現是女嬰因而墮胎的比例,遠大於男孩的比例。在超音波技術發明之前,全世界各國新生嬰兒的男/女比約為一.○四,但在超音波普及之後,這個比例在中國大陸、韓國、台灣等社會暴增至一.一○,這不是東方社會偏「愛」男孩,是什麼?

 

  不想要女孩的父母可能不生,即使生下來了,許多父母親還是重男輕女。論子女教育,一定是儘量讓男孩唸書,女孩排後面。論父母遺產,也一定是男多女少;台灣甚至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家庭女孩子分不到一文錢。以教育資源與遺產分配型態來看,這是不折不扣的偏「愛」男生,再無辯駁空間。

 

主觀心態 難分軒輊

 

  但是經濟學家談情說「愛」,有三個大原則。其一,「愛」是主觀的、隱藏於內的、外人難以捉摸的心態。我們只能從人的遺產分割、教育資源分配、墮胎抉擇,去推論父母親對男孩女孩的偏愛差別,而不能劈頭就主觀質問父母親:「你有沒有偏愛男生?」真這樣問,大家都會否認;問不出名堂,徒具作秀效果。

 

  愛的第二個經濟原則是難分主觀強弱:某甲某乙都愛一位女生,科學上不容易分辨「誰愛的比較深」。甲在女生宿舍門口站崗較久,也許只是因為甲的體力好。乙在情人節送的玫瑰花朵數較多,也許是因為乙較有錢。同理,某位政治人物在特殊環境下的特殊表現,多少與其講話的分寸掌握有關。愛既是主觀偏好,我們就很難對任意兩人之間的偏好差異強分孰大孰小。

 

  經濟學對愛的分析是依循自由主義、人本主義的哲學基礎。準此,「愛」是人的主觀偏好、是每個人的秘密。人與人之間除非足夠親近,基於對人的尊重,根本不會隨便問對方「愛不愛台灣」;這是經濟學談愛的第三個原則。一旦被人逼問,標準答案應該是:「愛與不愛干卿底事?」

 

以愛相詢 愚蠢至極

 

  也許有人以為,公眾政治人物愛不愛台灣,當然可以拿出來檢視。但問題是要如何檢視。某丙將國家機密賣給敵方,這似乎是「不愛國」的明證,但此處也有論述的盲點。出賣國家利益的人,我們只知道他「愛錢甚於愛國」,倒還不能依此而論斷此人不愛國。換言之,若某人對錢愛到難以自拔,那他就極有可能賣掉國家。

 

總之,「甲乙相比誰更愛台灣」的問題,理性的人都不屑問,有尊嚴的人都不屑答。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


資料來源:2009-06-01/聯合報/A4版/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