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陳信宏:《專家論壇》緊抓兩岸三通新契機 台灣要轉型經貿營運特區

  兩岸大三通開啟兩岸新的互動格局,過去台海「斷鏈」的情形,終能朝兩岸經貿關係朝正常化方向發展,然而,串鏈的效果不單只是帶來航運成本的節省,台灣更需藉此開創的新契機與產業/企業營運模式,使台灣可以連上向亞太地區流動的部分國際資源,並且利用中國大陸的部份優勢,形成中國大陸、台灣與他國之間的多方互動關係。

 
  兩岸產業如何串鏈與交流?端視互動的可能性、模式、產業或領域類而異,有些領域可以形成貿易代替投資的效果;有些領域可能可以藉助中國大陸的低廉原材料與零組件,進一步加值與創造新增服務,以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與「Made in Taiwan」的價值訴求。有些領域的兩岸合作與交流,是為了利用中國大陸在部分製造能量、原材料、技術與市場優勢,進而提升台灣產業發展的格局或新軌跡;有的則可以藉兩岸合作與交流展開多方合作與互動關係。無論哪個方向,由政府創造條件是較為有利,能多方面帶動新意的開創。


  當前的國際經貿趨勢,提供台灣某種程度擺脫「歷史路徑牽絆」( path dependence)的機會,可以分析出4點對台有利因素:其一,兩岸大三通不僅產生兩岸與台灣的國際航運成本的節省效果,同時也降低貨物在國際網絡內兩岸流通與運籌的障礙。而且,對部分產業而言,兩岸直航的優勢可能超越中國大陸內部的跨區運輸成本。


  其二,中國大陸投資環境的轉變,特別是勞動合同法、匯率升值、環保要求、社保法、產業升級的規定等,在東亞區域內正形成新一波的產業聚落的有機消長、遷徙與蔓生現象(移出中國大陸,如越南;在中國大陸內部移動,如前進中西部),其中伴隨著某些台商回流的情形。第三,中國大陸製造的有些商品,在品質、安全性等方面受到質疑,可能可以創造出台灣對外經貿以「Made in Taiwan」的價值訴求,形成「branding by nation」的新差異化競爭空間。第四,製造與服務界線的模糊,形成商品結合部分服務的產業價值創造或差異化競爭空間。


  為善用上述有利條件,台灣可以建立經貿營運特區,來達成3大預期目標:1.多元有機組合與運用兩岸和區域內的產業能量,利用兩岸大三通所產生的商品在台灣進行加值與運籌優勢,形成新型態的國際創新網絡,以促成台灣對外新的經濟與產業發展格局與模式。2.配合部分港區與既有加工出口區的轉型或再利用,再啟台灣部分地方的經濟發展動能。3.藉經貿營運特區所發展出來的新型態國際創新網絡,基本上,對於中國大陸的製造實力,台灣要能藉此「取其利、避其鋒」。


  細部而言,此作法可能會牽涉到部分中國大陸製造的原材料、零組件、半成品等引進問題,透過經貿營運特區的設計,台灣可以在可管理的「有限環境內」創造台灣生產、加值、出口的新增空間。因此,部分中國大陸(及東南亞)的製造實力,不會限於與台灣商品在國際市場或台灣內需市場競爭的既有型態,而能帶給台灣借力使力的價值創造、差異化競爭、加值出口機會。


  據此,經貿營運特區可定位為:「發揮區域優勢的國際創新網絡實驗場」,基本上是立基於,兩岸大三通不僅產生了兩岸與台灣的國際航運成本的節省效果,同時也降低貨物在國際網絡內兩岸流通與運籌的障礙。但也要加上貨品跨區自由貿易與加值,其最終目的要能產生對台灣或區域而言,新型態的加值出口商品或商品相關服務。


  此項解決方案,可行的方向或許能對中國大陸產生或鞏固「貿易代替投資效果」,或集結中國大陸及區域內原材料、零組件、半成品等,結合台灣的設計創意、運籌服務或商品相關服務,創造出台灣出口的新差異化競爭空間。再不然,在某些領域產生具「branding by n ation」內涵的台灣出貨形式,以取代海外出貨,或創造出台灣出貨的新差異化競爭空間。


  兩岸大三通以來,台灣經濟邁向轉型,建議政府推動部分既有加工出口區,即刻轉型為經貿營運特區,並釐清其新定位。展望未來,其定位上應有助於台灣開創的新契機,與新的產業/企業營運模式,同時,或許也能化解部分國內外人士對台灣產業與經濟向中國大陸傾斜的疑慮。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研究員陳信宏

資料來源:工商時報 C5/經濟教室 2009/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