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朱敬一:《名人堂》怎麼計算ECFA的經濟衝擊?

在過去十年中,不論是民進黨或國民黨執政期間,台灣的主體或主權意識都是兩岸關係中的重要變數。主權的重要性不必贅述,但是某一件事(例如「中華台北」稱謂、國際場合中官員的銜稱)的主權敏感性往往涉及人的主觀感受;如果一開始就把主觀感受上綱,則往往使得後續的客觀分析與討論都無以為繼。因此,我一向主張「先客觀再主觀」,先分析事情的客觀後果,最後再談論名稱、尊嚴等感受。

 

供需之間 客觀算計

 

最近ECFA的議題火熱,但是究竟簽與不簽對台灣的經濟後果如何,照理說是個客觀的課題,應該是可以講清楚的。簽不簽ECFA的經濟後果究竟要如何計算呢?讓我向讀者做一番簡單的介紹。

 

假如全世界有一百個國家,每個國家有四十個產業,則所有的世界經濟活動,都是在這四千(一百乘以四十)個國別/產業別的區塊中進行。這些國家/產業區塊內的經濟活動不是封閉的,一定會在彼此之間形成供給與需求。例如,台灣的鋼鐵業可能會賣貨給中國的汽車業,這就是台灣鋼鐵的出口與中國的進口。當然,台灣各部門間也有國內的供需,例如電子業向塑膠業者購買電腦外殼,那就是國內產業間的交易行為。我們可在電腦中推估這一百個國家間四千個部門間的彼此供需,並計算最後的市場均衡。

 

不同情境 電腦模擬

 

ECFA是一個台灣與對岸可能會簽署的談判架構,但不論其名稱為何,其談判最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簽署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稅減免協定(FTA)。一旦若干國家間的關稅免除了,全世界各部門之間扣除關稅後的淨交易價格就會改變,於是整個世界經濟的供需會改變,均衡結果就會改變。比如說,如果中韓之間由正關稅改為零關稅,則部份中國大陸原本向台灣採購的商品,就會轉向韓國採購。所謂計算簽署ECFA的效果,就是要比較舊的均衡與新的均衡,看看台灣哪些產品的進出口會增加、哪些商品的價格會變動等等。

 

要做前述的計算並不難,但前提是:必須要先向電腦輸入假想的談判結果。例如:農產品保護或不保護、免稅不免稅?是台灣只與中國大陸互免關稅、還是台灣與東南亞國協都簽免稅協定?只要我們把這些條件都餵給電腦,電腦就會乖乖地吐出其計算的均衡。這些計算是客觀而機械的,但是談判結果的情境設想,卻是我們必須要假設的。

 

失業衝擊 很難推估

 

至於經濟模型能不能推估簽署ECFA的失業衝擊呢?大概做不到。絕大多數的電腦模擬模型,都是在計算國家/部門之間的交易「均衡」,但失業卻是「失衡」的概念。通常,我們只能算出簽署FTA前後某部門就業量的改變,表示有些勞工可能需要「轉業」,但是需要轉業並不代表一定會失業。這些數字對於政府施政絕對有參考作用;但若是去爭辯簽署ECFA對台灣失業會有什麼影響,恐怕是跳躍太快了。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
資料來源:2009-05-18/聯合報/A4版/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