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朱敬一:《名人堂》推動國際醫療 最好能「一國兩制」

  台灣因為種種歷史因素,使得醫學系成為許多家長最希望子女就讀的科系;而在聯考與學測的篩選機制下,歷年來醫學系都能招到相當聰明的學生,經年累月也儲備了相當好的醫療人才與實力。既然有此利基,台灣就有推動醫療服務產業的本錢。

 

醫療服務 內外有別

 

  但是在當前環境下,我們討論醫療服務業的推展恐怕須「內外有別」。台灣是實施全民健保的國家,因此國內的醫療項目絕大多數都受健保涵蓋,並不容易在這樣既有的大架構下另創新局。此外,除了美容與健檢等,一般的醫療項目也不太容易「拓展」;畢竟人民要有疾病才有醫療需求,供給面很難有效刺激內需。

 

  準此,台灣比較可能推展的醫療服務,是對外國人,謂之「國際醫療」。一旦放眼國際,則陽光乍現,所能開展的可能性就大幅增加。研究資料顯示,就項目而言,台灣的國際醫療有兩個拓展可能,其一是美容健檢等輕度服務,其二是急症重症的醫療手術。就來台就醫的客源而言,則健檢美容客戶可能來自世界各地,但部分重症醫療則不容許長途飛行或國外排刀甚久,其客源較有地域性。了解前述幾種病患與客源地域分類之後,接下來的產業策略規劃就比較有方向了。

 

不同品項 訴求大異

 

  就健檢、美容而言,絕大多數的國外健保都不會涵蓋,因此客源大都自費。他們當然對醫療水準在乎,但是也許更在意親切感與品質感,甚至不排斥在健檢之後順道觀光。因此,國際健檢與美容的訴求,就要更著重醫療附帶的配套。至於重症手術,則最關鍵的還是醫技醫術,恐怕沒幾個人有興趣在動大刀之後還去日月潭游泳。此外,重症手術所費不貲,絕大多數人要靠國外健保給付而非自費,故台灣辦理國際醫療,就必須要得到國外大保險公司的認證。這些準備功夫,都要靠國內醫院自己去設法、努力。

 

  當然,國內確實有些法規不利於國際醫療的推動。例如,國內的醫院不能做廣告、不能請外國(操流利英語或日語)的醫生或護士,這當然不利於外籍病患的吸引與照料。有些國際醫療的推動者就希望政府能對這些規定予以修法,但我卻不這麼認為。如本文前段所述,國際醫療與國內醫療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體系與市場,甚至兩者之間連「文化」都不太一樣。一般而言,我們不會希望因為可能的國外少數病患,而去改變國內的醫療法規與文化。讀者可以想像,如果台大榮總等各知名醫院內都是國內外醫師護士雜處、東牆打廣告、西廂禁張貼,那不天下大亂才怪。

 

國際醫療 重點突破

 

  此外,國內的醫院都是財團法人,而非營利公司,體質上也不利於向外招攬病患牟利。這樣的法制設計,恐怕也與醫界文化、救世濟人的民間傳統觀念有關。如果為了國際醫療而要將醫院全改為公司,恐怕又是一場混仗,短期內注定不會有共識。

 

  我認為,這種國內外文化、體制、法規、營運的歧異性,短期間不是不能解決。而解決之道就是設置一、兩個國際醫療的「特區」,只在特區內容許醫療例外,而特區之外的全國各地都依循舊制。由於是特區,所以其內的「治外法權」可以為產業目的而專案規劃,不至於影響台灣現制,也不會與區外的國內文化有扞格。特區當然可能是實質規劃的新地區,但也不排除是重新規劃的舊有獨立建築。只要與國內醫療文化能有效區隔,那就沒什麼不可以的。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

資料來源:2009-04-20/聯合報/A4版/要聞